但是十七世紀荷蘭最大的畫家是冉伯讓(Rembrandt)。他與一般人不同,創造了個性的藝術;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這個人放進他畫裏去。他畫畫不再伺候人,即使畫人像,畫宗教題目,也還分明地見出自己。十九世紀藝術的浪漫運動隻承認表現藝術家的個性的作品有價值,便是他的影響。他領略到精神生活裏神秘的地方,又有深厚的情感。最愛用一片黑做背景;但那黑是活的不是死的。黑裏漸漸透出黃黃的光,像壓著的火焰一般;在這種光裏安排著他的人物。像這樣的光影的對照是他的絕技;他的神秘與深厚也便從這裏見出。這不僅是浮泛的幻想,也是貼切的觀察;在他作品裏夢和現實混在一塊兒。有人說他從北國的煙雲裏悟出了畫理,那也許是真的。他會看到氤氳的底裏去。他的畫像最能表現人的心理,也便是這個緣故。
毛利丘司裏有他的名作《解剖班》《西麵在聖殿中》。前一幅寫出那站著在說話的大夫從容不迫的樣子。一群學生圍著解剖台,有些坐著,有些站著;毛著腰的,側著身子的,直挺挺站著的,應有盡有。他們的頭,或俯或仰,或偏或正,沒有兩個人相同。他們的眼看著屍體,看著說話的大夫,或無所屬,但都在凝神聽話。寫那種專心致誌的光景,維妙維肖。後一幅寫殿宇的莊嚴,和參加的人的聖潔與和藹,一種虔敬的空氣彌漫在畫麵上,教人看了會沉靜下去。他的另一傑作《夜巡》在力克士博物院裏。這裏一大群武士,都拿了兵器在守望著敵人。一位爵爺站在前排正中間,向著旁邊的弁兵有所吩咐;別的人有的在眺望,有的在指點,有的在低低地談論,右端一個打鼓的,人和鼓都隻露了一半;他似乎焦急著,隻想將槌子敲下去。左端一個人也在忙忙地伸著右手整理他的槍口。他的左胳膊底下鑽出一個孩子,露著驚惶的臉。人物的安排,交互地用疏密與明暗;乍看不勻稱,細看再勻稱沒有。這幅畫裏光的運用最巧妙;那些濃淡渾析的地方,便是全畫的精神所在。冉伯讓是雷登(Leyden)人,晚年住在亞姆斯特丹。他的房子還在,裏麵陳列著他的腐刻畫與鋼筆毛筆畫。腐刻畫是用藥水在銅上刻出畫來,他是大匠手;鋼筆畫毛筆畫他也擅長。這裏還有他的一座銅像,在用他的名字的廣場上。
海牙是荷蘭的京城,地方不大,可是清靜。走在街上,在淡淡的太陽光裏,覺得什麼都可以忘記了的樣子。城北尤其如此。新的和平宮就在這兒,這所屋是一個人捐了做國際法庭用的。屋不多,裏麵裝飾得很好看。引導人如數家珍地指點著,告訴遊客這些裝飾品都是世界各國捐贈的。樓上正中一間大會議廳,他們稱為日本廳;因為三麵牆上都掛著日本的大輻的緙絲,而這幾幅東西是日本用了多少多少人在不多的日子裏特地趕做出來給這所和平宮用的。這幾幅都是花鳥,顏色鮮明,織得也細致;那日本特有的清麗的畫風整個兒表現著。中國送的兩對景泰藍的大壺(古禮器的壺)也安放在這間廳裏。廳中間是會議席,每一張椅子背上有一個緞套子,繡著一國的國旗;那國的代表開會時便坐在這裏。屋左屋後是花園;亭子,噴水,雕像,花木等等,錯綜地點綴著,明麗深曲兼而有之。也不十二分大,卻老像走不盡的樣子。從和平宮向北去,電車在稀疏的樹林子裏走。滿車中綠蔭蔭的,斑駁的太陽光在車上在地下跳躍著過去。不多一會兒就到海邊了。海邊熱鬧得很,玩兒的人來往不絕。長長的一帶沙灘上,滿放著些藤簍子——實在是些轎式的藤椅子,預備洗完澡坐著曬太陽的。這種藤簍子的頂像一個瓢,又圓又胖,那拙勁兒真好。更衣的小木屋也多。大約天氣還冷,沙灘上隻看見零零落落的幾個人。那北海的海水白白的展開去,沒有一點風濤,像個頂聽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