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呆了一會就走了。劉協與皇帝沒有什麼感情,基本上就是做做表麵工夫而已。
劉協想做些什麼事情,來為可能的危機做點準備。無奈自己在宮中,身邊總是有小太監跟著,想到宮外去轉轉都很難實現。最令他不安的是他現在還沒有屬於自己的親信。這是他不能做一些事情的最重要原因。漢朝後期,十常侍控製著皇帝,把握宮中的實權,太監說話就很有分量。而劉協身邊的太監們沒準是十常侍的眼線。他這邊去做什麼事情,那邊就馬上有人知道了。
忽一日,程公公帶一老者進來,對劉協說到:“殿下已經到了讀書識字的年齡了,這位蔡邑蔡先生乃是當今大儒,是陛下指定的為殿下授業師傅,以後他每天都會到這裏教授殿下讀書識字的。”
程公公一說完,蔡邑不苟言笑,隻是作了個揖,道:“從今天開始,就讓微臣陪同殿下讀書吧。”
劉協點點頭,還了個禮:“如此,有勞先生了。”
“不敢,能夠陪殿下讀書是微臣的榮幸。”見劉協小小年紀如此懂禮,蔡邑心理頗為感動。
劉協對程公公道:“公公先出去吧,我向先生學習的時間內不得有任何人騷擾。”
程公公聽此話,臉上露出些不快的表情,不過還是下去了。
現在朝廷基本分為宦官和外戚兩派,十常侍和大將軍何進的對峙是整個國家都知道的事情。一般的官員都會選擇其中一邊,這樣才好有個靠山。這個蔡邑到底是站哪邊的?
劉協開門見山的問了句:“先生對當前朝廷的局勢有什麼看法?”
蔡邑一聽,很驚訝,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孩子嘴裏居然問出這樣的問題,然而,薑還是老的辣,他心理雖然吃驚,臉上卻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老臣平日裏隻知道研究學問,對於朝廷的局勢卻並不關心,也無意卷入朝廷的糾紛之中。”
劉協聽後,覺得這位老人,應該是屬於那種中間派的。與他說話應該不會有太多危險。
正想間,又聽蔡邑道:“殿下,我們開始讀書吧。”
“好吧。”劉協回應道。
雙放落座,蔡邑拿出並打開一個竹簡,對劉協說道:“我們就從‘三字經’開始吧。”
劉協一聽,頭都大了,趕緊用擺擺手,示意蔡邑停住。蔡邑不解,劉協解釋到道:“黃巾之亂過去沒多久,天下依然不太平,亂世當學兵書和史書,先生還是講兵書和史書吧。”
蔡邑道:“可殿下還不識字,怎麼看得懂那些書籍呢?”
劉協道:“其實在先生來之前,我就已經學過識字了,先生隻管教就是了,如果真有不懂的地方,我自會向先生詢問的。”
“如此,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蔡邑一陣無奈。教過不少王子殿下,他還是第一次看到有這樣不照常規來的殿下的。
劉協就想直接挑一些比較典型的曆史來聽聽,就說道:“先生不如就從春秋戰國開始講起吧。”
“也好。”蔡邑就開始從春秋戰國開始講起
這一天,講到了越王勾踐的故事。劉協心理有些觸動,就問道:“先生以為勾踐如何?”
蔡邑道:“勾踐可為臥薪嚐膽二十載,滅掉吳國,稱霸天下,是為帝王隱忍之典範啊。”
劉協又問到:“如果一個人被人控製該如何做,強敵林立?”
蔡邑覺得問題有些尖銳,不過依然回答道:“老臣覺得,可以用四個字來回答,韜光養晦。”
劉協沉默了。漢獻帝一生都被人挾持著,難道要一輩子都韜光養晦嗎?不能,絕對不能。
“殿下你怎麼了?”蔡邑試著問。
劉協覺得該利用這位老先生來尋找一些人為自己所用。可以從蔡邑的家中直接要些侍衛之類的人,必要的時候可以保命。如果運氣好有個謀士的話,那以後就有什麼事就有人可以一起商量了。就反問了蔡邑家在何處,有何好地方。蔡邑當然是如實回答。
劉協打算過兩天就找機會溜出去找蔡邑,看看他有什麼下人或其他的比較好的庶族學生,看的上的就把挖兩三個人,做為自己的班底。
才過幾天,突然一個小太監跑來報信:"殿下,不好了,出大事了!"
"出什麼事了?"劉協不解的問到.
"陛下駕崩了."
"什麼?"劉協的腦子一陣混亂.不是因為皇帝死了傷心,而是因為亂世終於要到來了.
皇帝一死就意味著,好多個權臣就會乘機崛起,劉氏宗族的勢力衰微,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