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散文(9)(1 / 3)

遼寧和熱河一帶的蒙古族來源於多個蒙古部落。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帝國後,亡西遼,滅大金,征西夏,大蒙古帝國勢力逐漸擴展到長城一帶,蒙古人便不斷湧入遼寧、熱河地區。此後及整個元代的150餘年間,蒙古人從大漠南北向南遷徙,以軍屯、民屯、建立行政管理機構等形式,定居或活動在遼寧、熱河各地。1368年元朝失去元大都(北京),蒙古封建統治者勢力退回草原,史稱北元。居住或活動於遼寧、熱河地區的蒙古人便以遺留民、內附民、“三衛民”等形式繼續生活下來。明代前期,有兀良哈三衛蒙古人。明末清初,察哈爾部蒙古人、喀喇沁部蒙古人、土默特部(含蒙郭勒津部)蒙古人、科爾沁部蒙古人先後遊牧、駐牧遼寧、熱河境內。後來,一些巴爾虎部蒙古人、八旗蒙古人也進入並定居。

明初,元惠宗妥歡帖木兒從大都退回蒙古草原以後,東北地區的蒙古各兀魯思和部落,為保衛自己的領地,防止明朝進攻,進行了積極的防禦。他們往往采取以攻為守的政策。當時,木華黎(遼王)後裔納哈楚將軍統率著20萬蒙古軍,駐紮在遼河以北的金山(懷德)到龍安(農安)、一圖河(伊通河)、亦迷河(驛馬河)一帶。1387年,明朝派遣馮勝、傅友德和藍玉等將軍率領20萬大軍包圍了納哈楚軍隊駐地,納哈楚被迫投降,東北蒙古諸部失去屏障。1388年,北元大汗烏斯哈勒汗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貝爾湖)被明將藍玉的軍隊擊敗西走。這些重大的軍事失敗,使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諸部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其駐地隨時可能遭到明朝的侵掠,他們隻得歸附明廷。

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明廷在取得對東北北元勢力的軍事勝利後(故元遼王阿紮失裏、會寧王塔賓帖木兒等降),在這一地區設置了朵顏(兀良哈)、泰寧(往流)和福餘(我著)三衛指揮使司。朵顏衛在屈裂兒河上遊和朵顏山一帶;泰寧衛在塔兒河(洮兒河)流域,即元代大寧路;福餘衛在嫩江和福餘河(烏裕爾河)流域。同時,明廷授封三衛首領以各級官職,進行籠絡和羈縻,做明朝的“屬夷”。當初,三衛當中以泰寧衛最強大,其次福餘衛,朵顏衛在後。後來,朵顏衛實力迅速壯大,躍居三衛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衛籠而統之地稱作朵顏三衛或兀良哈三衛(因朵顏衛以兀良哈人為主),把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的駐地統稱為“兀良哈地區”。

1399年(明建文元年),明朝發生皇室戰爭,史稱“靖難之役”。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攻破大寧衛(衛治在今赤峰市寧城縣)擄寧王朱權,又借助原屬寧王的兀良哈三衛精騎兵,取勝“靖難之役”。1402年6月(建文四年),朱棣稱帝,因有悖倫理,政局又不穩,為了減輕北部壓力,決定在開原、廣寧兩地開設互市,供兀良哈三衛蒙古人與明朝進行互市交易活動。

1421年,蒙古本部首領阿魯台(和寧王,1408年廢殺鬼力赤汗,異姓大貴族稱霸)入遼東,與兀良哈三衛聯兵進攻明朝。永樂帝在1422—1424年連續“親征”攻打阿魯台時,曾率領軍隊深入屈裂兒河流域,打擊支持阿魯台的兀良哈三衛,使他們受到極其慘重的損失。但是,兀良哈三衛並未屈服。1428年,他們揮師南下,從西拉木倫河到遼河流域全麵展開攻勢,向南推進,進入大寧城,並經會州(平泉縣)直趨寬河(瀑河)進入灤河流域。到15世紀中期,終於來到明朝長城邊外駐牧。南進後,兀良哈三衛駐牧地分布情況是:“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顏;自錦州、義州、曆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自黃泥窪逾沈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明史》)。從此,西拉木倫河和遼河以南,東起開原、西近宣府的長城邊外,均屬兀良哈地區。

從元末明初到清末,500多年間,從嫩江邊的科爾沁部落一直向西經遼寧、熱河、察哈爾到河套以西的廣大蒙古高原與中原的銜接地帶,各蒙古部落,在與明、後金及後來的大清帝國的激烈殘酷的軍事征伐、勾心鬥角的政治聯姻、互利互惠的經濟貿易中演繹了許多曲折激蕩、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史詩,其中,達延汗及其子孫的事跡最為悲壯。朝陽也經曆了這漫長、曲折、殘酷而又壯烈的演變。

明代,在原元朝的版圖上出現了明與北元兩個政權南北對峙的局麵。北元的汗統在元室後裔察哈爾部落。北元昭宗子烏斯哈勒汗脫古思帖木兒敗亡,經曆十一代近百年消沉後,從達延汗起再度輝煌,直到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西征失敗,葬身甘肅大草灘,其子額哲率部歸降後金,自成吉思汗始一直綿延400餘年的蒙古黃金家族汗統才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