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人物傳記(4)(1 / 3)

種植業是杜爾伯特縣的生產弱項。雖然早在遼金時期,這裏已有少量的農耕,清康熙年間在旗境內建立的三個驛站的站丁,在驛站範圍內從事農耕生產,清末民初實行蒙古旗地開放,招墾開荒,大批漢族移民遷入,帶來了新的農耕技術;但是,杜爾伯特縣沙地多,土質瘠薄,且春季風大少雨,十年九旱,因而,耕地麵積不多,曆來產量偏低。何經綸同誌到任時,全縣竟有近一半生產隊靠吃“返銷糧”度日。麵對如此嚴重的貧困狀況,他痛心疾首,恨不得立即找到一條讓廣大農民擺脫貧困的路子。1980年春,何經綸同誌在白音諾勒公社調研時了解到,白音諾勒大隊的一片花生田讓農民陸金祥專業承包,當年畝產比未承包的花生專業隊的產量高出6倍,陸金祥在上交大隊合同款2872元後,其本人收入1122元。他還了解到,白音諾勒公社文德溝大隊的第一、第二、第六、第七隊是出了名的窮隊,上年人均收入負35元,當年試行包幹到戶後,當年平均畝產147斤,人均收入106元,一舉結束連續18年吃“返銷糧”的曆史,“三留”還自給有餘。事實啟發了何經綸同誌,於是,他立即召開會議,向縣委彙報了情況,大家統一思想,認為有些貧困隊不包幹到戶恐怕有今年春天種不上地的危險。縣委會後,何經綸同誌就在白音諾勒公社召開有各公社書記和各公社工作“點”上的支部書記參加的座談會,適時地交流和推廣了白音諾勒公社的“包幹到戶”和實行“專業承包”的做法。小會解決了大問題,當年,全縣有451個生產隊製定實施農業生產責任製,占全縣生產隊總數的82%,其中有99個生產隊“包幹到戶”,有82個生產隊包幹到作業組,聯產計酬。乘此東風,1981年1月,縣委出台《關於落實農村經濟政策問題的意見(試行稿)》,允許將生產隊的大牲畜和羊承包到戶飼養,允許將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包產到戶,允許漁業生產承包到戶。這一年,共有583個生產隊實行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製,占全縣生產隊總數的93.1%。秋後,全縣人民公社糧豆總產6.8萬噸,超出1980年3.1萬噸,農民人均收入107元,超出1980年60元,一舉結束了杜爾伯特縣連續18年吃“返銷糧”的曆史。1981年12月,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縣農業生產責任製會議,縣委書記何經綸親自主持會議並作《關於全縣農業生產責任製問題的報告》。至此,以“兩田製”(人分口糧田,勞力分責任田)為主要形式的比較規範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在全縣鋪開了。1983年1月,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縣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製會議,出台了《關於穩定完善農業生產責任製的若幹規定(試行)》。其中規定,允許土地調整、轉讓;林業推行開發性承包;農業機械可以包機到人;荒丘、荒水、荒灘、低產草原可以開發性承包。同時,對土地承包使用做出進一步明確規定,土地承包年限延長到15年或更長時間。年末,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624個,占全縣生產隊總數的98%。

1984年,杜爾伯特縣的農村耕地、水麵、草原(割草場)、林地、機井已基本分戶承包完畢,落實到農民家庭經營,實行包幹到戶的農戶有29803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99.2%。同年,鄉鎮糧豆總產9.6萬噸,超出1981年2.8萬噸;大牲畜自然增長率為14.2%,超出1981年8.1%;農民人均收入345元,超出1981年238元;實現了農牧業雙豐收。

在黨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在縣委“近抓牧,遠抓樹,多種經營走富路”發展思路指導下,廣大農牧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大包幹”顯出了神威。從1982年開始,連續四年湧現出“多種經營十大王”“十大養畜專業戶”“草原十大標兵”“勤勞致富十麵紅旗”等先進典型。全縣發生了巨大變化,工農業產值提前三年實現了第一個翻番,農村人均收入翻了三番多,兩萬多貧困戶脫貧,杜爾伯特縣成為全國扶貧工作先進縣。由於群眾養魚業的發展,到1985年時,年產鮮魚超萬噸,成為全省兩個年產萬噸魚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