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論文(11)(1 / 3)

[9]《舊滿洲檔》第3425—3426頁。

[10]漢譯《滿文老檔》(下冊),第1117—1118頁。

[11]《清太宗實錄》,天聰十年四月己卯。

[12]《清太宗實錄》,崇德二年五月丁酉。

[13]《清太宗實錄》,崇德七年二月丙午。

[14]張穆:《蒙古遊牧記》卷一,第4頁,山西人民出版社。

[15]玉芝:《元朝東道諸王及其後裔部眾曆史研究》,第44頁,內蒙古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杜爾伯特旗紮薩克府邸初建之地

——蘇布日格村考

《清實錄》《蒙古遊牧記》《清史稿》等史籍都記“杜爾伯特旗紮薩克駐多克多爾坡”,但沒有指出駐地的具體方位和具體村落名稱。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誌》第一卷編輯過程中,也因難以確定旗紮薩克府邸初建時駐地的具體位置而未涉及。那麼,杜爾伯特旗紮薩克府邸初建於多克多爾坡的何處呢?波·少布先生在《黑龍江蒙古部落史》中提出“可以考慮蘇布日格這一村落”,“很有可能旗劄薩克駐地坐落在這裏”。

本文在波·少布先生分析的基礎上,就杜爾伯特旗紮薩克府邸初建於蘇布日格村作進一步論證並提出幾點依據。

波·少布先生的名著《黑龍江蒙古部落史》中之“杜爾伯特部”,對杜爾伯特部和杜爾伯特旗的曆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建旗前,杜爾伯特部首領駐帳地在額勒森西伯(今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一心鄉小林科村附近),愛納嘎、阿都齊,甚至色楞為杜爾伯特部首領初期,三代諾顏都在此地駐帳。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旗後,旗劄薩克駐地移至多克多爾坡。他說,史料對“‘杜爾伯特旗劄薩克駐多克多爾坡’的記載,反映了曆史的實際,但是,‘駐多克多爾坡’隻是一個大的概念,它並沒有指出具體方位,具體村落名稱,隻是以山作為一個大目標,告訴人們旗劄薩克是沿多克多爾山而駐”。

張穆在《蒙古遊牧記》中說,杜爾伯特“紮薩克,駐多克多爾坡”。趙爾巽《清史稿》中記,“順治五年,授阿都齊子色楞紮薩克,以與科爾沁同祖,附之,隸哲裏木盟。旗一,駐多克多爾坡。其爵為紮薩克固山貝子。”因而,人們普遍理解為旗紮薩克駐多克多爾山,或駐山下的馬場村。這一誤讀,來自於將多克多爾坡當成了多克多爾山。

多克多爾坡,因其主峰多克多爾山而得名。杜爾伯特旗王府墓碑誌將此山記作“都格德爾”。現在人們稱“多克多爾”,是來自清代漢文史籍的音譯記錄。

多克多爾坡是杜爾伯特縣境內沿嫩江左岸的土丘,東西寬1公裏,南北長8公裏,有4個水灣,35個山包。其主峰分為南北兩個,距離很近,不過幾十米,南峰海拔196.8米,北峰海拔175.2米,相連的兩峰統稱多克多爾山,為鬆嫩平原最高點。多克多爾山緊臨嫩江,在江邊形成主峰,高高地矗立在嫩江左岸,與右岸紮萊特旗境內的寶格達山遙望對峙。杜爾伯特蒙古人稱此山為神山,蒙古語稱“伊赫烏拉”。多克多爾山在杜爾伯特縣境域西部,今胡吉吐莫鎮境內。而多克多爾坡延伸於杜爾伯特縣的江灣鄉、胡吉吐莫鎮、巴彥查幹鄉境內。

多克多爾山隻是多克多爾坡的兩個主峰,並不高大,而多克多爾坡卻很廣闊,南北長約幾十公裏。坡的西南麵緊靠嫩江是兩個主峰,主峰兩側為洪泛區。南主峰與巴彥查幹坡相望,中間是幾十萬畝的江灣地;北主峰與大山種羊場的磨朵圖召(又稱疊翠岩,今稱四方山)遙對,中間也是幾十萬畝的江灣地。在古代,沒有修築江灣村到太和村、綽爾村到王府村兩條攔江大堤之前(此兩條國堤為偽滿洲國初期建),主峰南北是波光粼粼的江灣。多克多爾坡西北、東南走向延伸,與東南邊的巴彥查幹坡和西北邊的磨朵圖召相連,向東、東北方向,就是茫茫無際的杜爾伯特草原。山的東北部有一道300多米寬1000多米長的平坦土坡向東北部延伸,為多克多爾山與草原相連的通道。

史籍記載杜爾伯特旗“劄薩克駐地多克多爾坡”,並未說駐多克多爾山。多克多爾山南北二峰尖聳而不寬闊,既不能建築寬敞的府邸,也不能安置一定規模的蒙古包群落,不易居住,絕無紮薩克駐地的可能。

“旗紮薩克駐多克多爾坡”是一個大的概念,隻要是在坡地上,即為“駐多克多爾坡”。因此有人認為,主峰東北1公裏處與草原連接通道上的馬場村可能是旗紮薩克府所在地,這是不對的。該屯前500米處的東南坡即所說多克多爾山南麓,是愛納嘎、阿都齊及色楞之後曆代紮薩克的墓地。該屯如做守陵人居住地還是理想處所,然而,用來做紮薩克駐帳地似乎不妥。一是距離先祖墳塋地太近,不合蒙古族古代野葬、遠葬習俗;二是此地並不太寬闊,寬不過300米,長不過1000米,兩側為江灣,很難安置龐大的紮薩克蒙古包群;三是田野考察也未發現古代建築遺跡。而且,如在此處安置密集的蒙古包群或寬敞的府邸,從草原進入的通道就被堵塞。因此,馬場村為紮薩克駐帳地的說法是很難成立的。此屯原蒙古語名稱叫“呼欽艾勒”,即“老屯子”,原為紮薩克家族陵寢守陵人居住地。因守陵人以牧馬為業,後來,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人也曾在此地飼養軍馬,因而土改後就叫馬場村了。另外,元朝初期,帖木哥斡赤斤的後裔乃顏為遼王,統領大半個東北時,朵兒邊人的遊牧地多克多爾山一帶,就是乃顏的三大養馬基地之一。多克多爾山俗稱馬場大山,即由此而來。1944年秋,杜爾伯特旗末代紮薩克、首任旗長色旺多爾濟為紮薩克家族陵寢立碑,墓碑誌記曰:“杜爾伯特旗先王之陵寢,皆卜葬於旗內之都格德爾山。……並於附近設為陵田,編置陵戶,例由紮薩克公署歲時祭饗,並有陵戶永久奉守其陵事焉。”馬場村錢姓陵戶的後裔現在仍然居住在這裏,據他們聽祖輩人說,此屯為守陵箭丁們居住的村落,有40戶,由一名台吉佐領帶領,負責管理守陵、祭饗等具體事宜。1910年,葉大匡、春德在《調查杜爾伯特旗報告書》的“第六、戶口”條記:“此外,看守陵寢丁壯及台壯屬下家人大小丁一百八十二口,大小婦女一百二十六口。”可見,錢姓陵戶說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