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姆昌德,1880年生於印度北方邦貝拿勒斯(現名瓦臘納西)附近的拉莫希村,原名騰伯德·拉伊。祖上務農,有少量的土地。他8歲的時候,母親病逝。父親在郵局供職,在他16歲時死去。他5歲開始在舊式村學中學習波斯語和烏爾都語,後轉入正規小學。16歲時為負擔一家的生活,他不得不到另一個地方去做業餘家庭教師,為孩子補課。19歲開始在公立學校當教員,此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曾通過自學取得學士學位。1921年他響應甘地號召,不與殖民當局合作,主動辭去了督學職務,從此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並先後主編《時代》、《榮譽》、《甘美》、《天鵝》和《覺醒》等雜誌,創辦“智慧之神”出版社。1936年4月主持印度進步作家協會第一次大會。作為大會主席,他發表了題為《文學的目的》的演說。6月,他在代表作《戈丹》出版後不久便病倒了,於10月8日不幸去世。
普列姆昌德一生創作了15部中篇和長篇小說(包括未完成的兩部),約300篇短篇小說。此外還有論文著作、電影劇本、兒童文學作品和翻譯作品。早期用烏爾都語寫作,1915年前後開始改用印地語寫作。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熱愛祖國》出版後遭到英國殖民當局查禁,書被燒毀。1932年他的短篇小說集《進軍》又遭到查禁。191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服務院》被稱為是他的成名之作和印地語文學中第一部優秀的現代小說。這部作品描寫一個婦女由於沒有陪嫁,不能嫁到體麵的人家,後又被丈夫遺棄,淪為妓女,受盡歧視和欺淩,最後在一所服務院棲身。小說揭露了索取嫁妝的惡習、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暴露印度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而引人注目。
《博愛新村》(1921)是印地語文學史上第一部成功地反映農村生活的巨著。小說以地主普列姆和葛衍納兩兄弟的活動為主,展開了印度農村生活的廣闊畫麵。地主葛衍納橫行鄉裏,貪婪無恥,陰險狡詐,為了爭奪財產甚至謀害親人。通過他的罪惡展示,揭露了農村階級壓迫的殘酷,生動反映了農民的生活狀況與思想感情。但作品把普列姆描寫成關心人民疾苦、努力解除農民枷鎖的好地主,則帶有很強的理想化色彩。末尾新王公宣布農民是自己土地的主人,農村出現一片歡樂景象,完全違背了真實,即反映了作家的美好願望,也暴露出他改良主義的政治傾向。
《妮摩拉》(1923)描寫不合理的婚姻製度對婦女的摧殘和買賣婚姻的罪惡,通過一個婦女的悲劇批判了封建製度。《舞台》(又譯《戰場》(1928)是以資本主義的發展給農村帶來的破壞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寫一個資本家企圖搶奪淪為乞丐的盲人的一片荒地修建工廠,展開了鬥爭,最後乞丐死去,工廠終於建立在他的荒地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殘酷性及發展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