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哥都邁,1875年生於下緬甸卑謬地區瓦壘村。從小出家在寺廟中讀書。19歲還俗。當過排字工人報社編輯,教授等職務。後任《太陽報》和《達貢》雜誌編輯,巴罕國民學院緬文與曆史教授。緬甸獨立後,曾任緬甸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從此易名德欽哥都邁,投身於民族獨立鬥爭。1950年獲緬甸政府所授“文學藝術卓越者”稱號。

德欽哥都邁從事文學創作,正當緬甸戲劇鼎盛時期。他以“瑞當塞耶龍”筆名寫過80餘部取材於佛本生經故事的劇本。20世紀20年代,政界和緬甸知識界受殖民文化的影響,崇拜英國,一些人都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密斯特”的稱謂。德欽哥都邁取當時流行小說《賣玫瑰茄菜的貌邁》中的主人公、詭計多端的騙子貌邁的名字,前麵冠以“密斯特”,作為筆名。1914年用“密斯特貌邁”為筆名而發表的《洋大人注》在緬甸引起極大的震動。

德欽哥都邁精通緬甸曆史、文學和佛學。寫作許多歌頌古代緬甸人民的聰明才智,激勵民族自尊心,號召為擺脫外國人的統治而鬥爭;同時熱情地記敘了緬甸人民為獨立而戰的光輝業績。英國殖民當局曾企圖用重金收買,要他寫詩歌頌英王子,遭到拒絕。

德欽哥都邁寫了許多“注”(一種以詩歌與散文間雜的文體)的長篇著作,代表作有:《孔雀注》(1919)、《猴子注》(1922)、《狗注》(1924)、《鯤鵬注》(1930)和《德欽注》(1934),它們有的譴責出賣民族利益的無恥政客,有的揭露英國殖民當局,有的歌頌緬甸農民起義。作品傾注了作者對祖國強烈的感情。

德欽哥都邁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囑咐》(1916、1919和1921年先後出版3卷),描寫了敏東王時代曼德勒一帶人民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生活,以及他們反帝愛國鬥爭曆史事件。他的作品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感染力強。

德欽哥都邁於1952年曾訪問中國,寫有《訪華長詩》。他的許多作品生動地反映,真實地記載了近代史實,被譽為政治詩史,在緬甸民族鬥爭史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