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哈·侯賽因,1889年生於上埃及米尼亞省的農村。家境貧困,3歲時因眼疾而未得到很好的治療導致雙目失明。13歲時隨哥哥到開羅入伊斯蘭教最高學府愛資哈爾大學學習經訓和教律。1908年入埃及大學,學習曆史、文學和外語。1914年畢業,獲埃及第一個博士學位。不久他被埃及大學派往法國公費留學,先後在蒙彼利埃大學和巴黎索爾本學院研讀希臘羅馬曆史、哲學、語言和文學,兼攻歐洲特別是法國近現代文學。1918年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1919年回國,任埃及大學教授。40年代~50年代初擔任教育部藝術顧問、亞曆山大大學校長、教育部長。1956年被選為埃及作家協會首任主席,並任埃及政府關注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最高委員會主席。1959年獲國家文學表彰獎。1964年擔任阿拉伯語言學會會長。
塔哈·侯賽因在大學時期就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兩篇博士論文《紀念阿布·阿拉》(1914)和《伊本·赫勒敦及其社會哲學》(1918),奠定了他在文壇的地位。1926年發表《論賈希利葉(蒙昧)時代的詩歌》,在這篇文章裏,全麵闡述了他的文學主張:提倡思想自由和純批評精神;應允許對一切古代典籍及先知聖人取懷疑、分析、批判態度;要敢於摒棄那些不符合理智和邏輯的東西。這些理論被保守分子稱為“離經叛道”。後來,這部著作被當局查禁。此後他出版了《星期三談話》(1925~1926)、《哈菲茲與邵基》(1933)、《談詩和散文》(1936)、《關於我們的現代文學》(1958)等論著。這些著作肯定了阿拉伯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強調向古代文學和外國文學學習的必要性,注意通過生活和社會環境的分析來研究作家和作品,主張以理智和邏輯來代替傳統的偏見。
自傳體作品《日子》是他的代表作,共3卷,先後發表於1929、1939和1962年。這部小說被公認為埃及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裏程碑,無論其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對阿拉伯世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他的中、長篇小說比較重要的有《鷸鳥的喚聲》(1934)、《一個文人》(1935)、《苦難樹》(1944)等。短篇小說集有《大地受難者》(1948),反映了埃及勞動者的苦難。宗教曆史小說有《先知外傳》(3卷,1929,1942,1943)、《真實的諾言》(1948)等。還發表了宗教曆史小說《真實的謊言》散文通訊集《巴黎之聲》,批評文集《文學與文藝批評論述》、《文學良心明鑒》。
塔哈,侯賽因的創作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共留下70多部文學、曆史、語言、哲學、教育、政治、宗教等方麵的著作。雖然他的思想基本上是宗教唯心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的,藝術上也有形式主義傾向,但他在文學研究和小說創作領域所開辟的全新道路,不僅在埃及啟蒙運動中起了重大作用,也為豐富阿拉伯文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