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吉布·馬赫福茲,1912年生於開羅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930~1934年在開羅大學文學院哲學係學習,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宗教基金部、文化指導部和社會科學與文學藝術最高理事會任職。1970年退休後,又在《金字塔》報工作,成為該報專職撰稿作家。30~40年代中期創作曆史小說,主要作品有《命運的嘲弄》(1939)、《拉朵貝斯》(1943)、《塔伊拜戰爭》(1944)等,這些作品取材於古代埃及的曆史,曲折地反映了人民驅逐英國侵略軍的願望。此後他轉而描寫現實生活。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新開羅》寫於1945年,暴露法魯克王朝時期社會的腐敗現象。他因長篇小說三部曲《兩宮之間》(1956~1963)而聞名,它以一個中等商人的家庭為核心,表現這個時代的曆史風雲,政治變化和民俗民情。展現了1919年革命~1952年推翻法魯克王朝之間的曆史畫麵。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還有《麥達格巷》(1947)、《始末記》(1949)、《我們街區的孩子們》(1959)等。

60年代他的主要作品有《小偷與狗》(1961)、《道路》(1964)、《乞丐》(1964)、《尼羅河上的絮語》(1964)、《名聲不好的家庭》(1965)等。《尼羅河上的絮語》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一群與社會脫節的知識分子,他們從彷徨、苦悶到墮落、甚至借毒品來麻醉自己,躲避現實。7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傘下》(1971)、《卡爾納克咖啡館》(1974)、《尊敬的閣下》(1975)、《平民史詩》(1977)、《愛情時代》(1979)等。《平民史詩》描寫一代人創業的艱辛和平等、和睦、勞動的生活,後代人的墮落、稱霸、發財,甚至殘害無辜,最後一代總結前人的經驗,依靠團結和勞動,重建平民的天堂。

作者立足於民族文學的傳統,又積極吸收西方文學的營養,他在小說創作上,不斷探索、開拓和創新,對埃及現當代文學有重大貢獻,是一代文學的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