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澤東之歌》驟然停播的緣由
文化·風風雨雨的故事
作者:張金菊 文世芳
1951年,曾流行一時的由張春橋作詞、盧肅作曲的《毛澤東之歌》驟然停播,銷聲匿跡。這到底是什麼緣由?幾張發黃的報紙,將這個疑團慢慢解開的同時,那些曆史的細節也令人忍不住發出聲聲感歎。
《毛澤東之歌》驟然淡出曆史舞台
1941年,時任《晉察冀日報》副總編輯的張春橋創作了《毛澤東之歌》(盧肅作曲)。這首歌問世後,曾產生過比較大的影響,不僅在解放區廣為傳唱,新中國成立後也曾流行一時。1951年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所作的“1950年全國流行歌曲調查”中,這首歌高居排行榜第三位。向延生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中也指出:“這年由張春橋作詞、盧肅譜曲的‘獻給中央二十周年’大合唱中的《毛澤東之歌》,是一首優秀的頌歌題材的歌曲,演出後很快就在邊區傳唱開來。張春橋一生做了不少壞事,但這首歌詞當時該算是好的。曲作形象地概括了抗戰的艱苦,深情地歌頌了毛澤東思想的光輝。此後這首頌歌在各解放區和一些國統區的愛國青年中廣泛流傳,留下它應有的曆史功績。”
然而,這支曾經廣為傳唱的歌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1年,竟然驟然淡出曆史舞台,竟至銷聲匿跡。這讓很多人感到詫異與驚訝,對其原因也眾說紛紜。
有人回憶延安歲月時,就談到了這樣的細節:“調皮的男孩,有時唱歌亂改歌詞,他們並沒有惡意,隻是為了好玩。比如唱抗大校歌,‘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子孫’,他們解嘲地唱成‘倒黴子孫’。那時,在晉察冀的張春橋寫了一首《毛澤東之歌》,歌詞是‘密雲籠罩著海洋,海燕呼喚暴風雨,你是最勇敢的一個……敬愛的毛澤東同誌,我們光榮地生活在你的年代’,他們改成‘光榮地抽著你的煙袋’。歌詞大概是太突出毛澤東個人了,又不通俗上口,這首歌後來就沒有人再唱。”
來自革命老區的孔昭琪在《老歌的記憶》一文中也回憶道:“這首歌大約是1941年我剛上小學時學會的,我對它的印象之所以很深,是因為它莊嚴、深沉,讚頌意味很濃,而且學校每次開會,都唱這首歌作為會議的首項儀式。那時太小,還不知道什麼詞作者、曲作者之類。後來,這首歌莫名其妙地銷聲匿跡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常常想尋覓原因,但一則由於不在我的專業範圍,故不是很迫切,二則因為也無從著手,所以一直這樣拖著。其間,雖然也聽到一些隻言片語,但始終沒有認真追究。”
周巍峙點名批評《毛澤東之歌》
是因為新歌湧現,大浪淘沙,將《毛澤東之歌》自然淘汰了,還是背後有不為人知的玄機?這就得從周巍峙點名批評《毛澤東之歌》談起。
1951年2月11日,時任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的周巍峙在《人民日報》發表《略談歌頌毛主席的歌曲創作》一文,點名批評《毛澤東之歌》。
周巍峙在文中指出:“用詩和歌曲來歌頌和讚美人民的領袖毛主席,描繪領袖的英雄形象,表達人民對領袖無限的尊敬與深厚的感情,這是很光榮的但也是很艱巨的任務。”“我們的詩人和音樂家也寫了不少歌頌毛主席的歌曲,這些歌曲有的已在廣大群眾中流行。但在歌頌毛主席的歌曲當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應該嚴肅地認真地加以考慮。”
在文藝創作的內容方麵,周巍峙旗幟鮮明地指出,歌曲對毛主席的歌頌,必須正確認識領袖與群眾的關係,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嚴肅批評了隻見領袖、不見人民的現象。
他說:“我看了二十幾個歌頌毛主席的歌曲,有的是群眾自己的創作,在這些歌曲裏最常見的詞句是‘大救星’‘恩人’‘像爹娘’,或者‘北鬥星’‘幫助咱們把身翻’‘跟著他’,以及‘飲水要思源’等等,僅僅有少數歌子提到人民的力量。這些歌曲雖然反映了群眾對毛主席衷心的敬愛與感激,卻沒有充分反映出領袖與群眾之間的正確的關係,或者反映得還不夠恰當。領袖的偉大就依靠於他是真誠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善於集中群眾的智慧,發揮群眾的力量,因此他才能領導群眾在十分艱巨與複雜的鬥爭中贏得勝利。”“創作歌頌毛主席的歌曲本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工作,我們需要更好地去理解人民對領袖的情感,善於選擇某一側麵、某一角落來描繪領袖與人民的關係,人民熱愛領袖的情緒。”
上述文字,一方麵說明了周巍峙批評《毛澤東之歌》的語境和主旨;另外一方麵,更為重要的是,體現出了當時文化界比較民主活躍的氛圍,尤其是對領袖能夠采取比較正確而客觀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報》開辟的《人民文藝》欄目,為文化界這種自由開放的文藝批評提供了較為寬鬆的環境。
對於在文藝創作內容上比較好地處理了領袖與群眾關係的歌曲,周巍峙毫不吝嗇地稱讚道:“陝北民間的詩人孫萬福曾用‘高樓大廈平地起,蟠龍臥虎高山頂’這兩句話歌頌毛主席,‘蟠龍臥虎’要依靠‘高山’,‘高樓大廈’要從‘平地’建起。這樣他就把領袖與群眾的關係正確地表現出來了,而不是把領袖寫成了‘超人’與‘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