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結構分析
專題調研
作者:羅國梁
【摘要】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逐步從以食品為主向多元化的消費支出結構轉變,農村居民開始重視醫療保健、交通通訊等服務類項目的支出。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部,總體發展水平落後於內地,由於收入水平的限製以及文教、娛樂配套設施的欠缺,新疆大部分地區農村居民在此方麵的消費比例還很小,居民消費結構狀況對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很大的影響。本文在對新疆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現狀和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新疆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對策建議。因此,進一步加強農村相關文教、娛樂設施的建設將對新疆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結構的合理化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疆 農村居民 消費結構 對策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增長的主要支點從生產領域轉移到消費領域,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製約作用越來越明顯,刺激消費需求、優化居民消費支出結構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首選措施,更是當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而要促進居民的消費需求,一方麵,應啟動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麵,應啟動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以上,因而,啟動居民的消費需求,擴大內需的當務之急應是擴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因而,關注農村居民消費,正確的分析和評價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並引導和促進農村居民不斷提高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對我國的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周邊與八個國家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其經濟的發展對邊疆的穩定和全國經濟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要促進新疆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消費的增長,因而研究新疆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等消費領域的一係列問題,可以提供農村居民消費需求變化的信息,對於調整產業結構,引導農村居民合理消費,對促進新疆地區經濟發展和加快新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費問題是現代西方消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凱恩斯從心理因素入手提出了包括“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益遞減”及“流動性偏好”三大心理規律,建立了收入假說下的消費函數理論,為消費結構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自凱恩斯之後,出現了諸多以消費為研究對象的學者,尤以佛裏德曼(1976)、莫迪利安尼(1985)、杜森貝裏、霍爾(1978)等人為代表。1976年佛裏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說,認為收入分為瞬時收入和持久收入,消費分為瞬時消費和持久消費,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會直接影響到居民當前的消費支出,即居民當前的消費取決於持久收入。
我國對消費結構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1963年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董輔初教授在其所發表《關於消費問題的探討》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消費結構的概念。1983年尹世傑教授主編的《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作為我國消費結構理論研究的幵端,係統地研究了消費結構問題;今年來消費結構研究方法更是趨於新穎化。董永茂(2005)采用ELES模型,利用1998、2003年浙江省農村家庭消費開支調查資料,對浙江省農村居民家庭消費結構進行了分析研究;杭斌、申春蘭(2005)運用誤差修正模型的估計結果來證明潛在的流動性約束與中國農戶的預防性儲蓄有著密切關係;郭愛君、武國榮(2008)通過建立AIDS模型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行為進行了研究,並且對“九五”和“十五”兩個時期的中國農村居民七大類商品消費的動態特征進行了對比研究;此外;對數模型、二次移動平均模型(DMAM)、綜列數據模型等均為目前消費結構研究的主要方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於消費結構的研究,國外側重於方法的研究和創新,而國內研究則側重於居民消費結構所涉及的具體方麵,如居民消費結構現狀、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影響因素、居民消費結構的預測等多方麵的定性分析,以及應用數量方法對於居民消費結構的定量分析等。盡管在國內消費結構的研究中已有很多理論成果,但是大部分是研究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關於新疆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急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