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理論著作
1.[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美]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江寧康譯:《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版。
3.[德]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
4.[德]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上海:三聯書店1987年版。
5.[加]斯蒂文·托托西講演,馬瑞琦譯:《文學研究的合法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6.[法]熱拉爾·熱奈特、琳達·哈琴、拉爾夫·科恩等著,閻嘉主編:《文學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7.[美]孫康宜著:《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8.[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加]諾思羅普·弗萊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10.[法]讓·貝西埃等主編,史忠義譯:《詩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11.[英]瑞恰慈著,徐葆耕編:《科學與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2.[英]邁克爾·達米特著,王路譯:《分析哲學的起源》,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13.[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4.[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15.[俄]瓦·費·佩列韋爾澤夫著,寧琦、何和、王嘎譯:《形象詩學原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6.[法]達維德·方丹著,陳靜譯:《詩學—文學形式通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詹姆斯·費倫著,陳永國譯:《作為修辭的敘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8.[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德]威廉·狄爾泰著,胡其鼎譯:《體驗與詩》,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版。
20.[美]威爾伯·施拉姆著,李啟、周立方譯:《傳播學概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
21.[美]沃納丁·賽弗林、小詹姆斯·坦卡特著,陳韻昭譯:《傳播學的起源研究與應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2.[日]下中彌三郎輯:《細井廣澤古詩十九首》,東京:平凡社1934年版。
中國學者理論著作
1.欒棟:《感性學發微》,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2.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3.錢鍾書:《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錢鍾書:《管錐編》(1—5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
5.陳良運:《中國詩學體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6.黃霖主編,羊列榮著:《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詩歌卷),北京: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7.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
8.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
10.李青春:《詩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1.鄔國平:《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徐複觀:《兩漢思想史》(1—3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3.張亮采:《中國風俗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版。
14.錢穆:《秦漢史》,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版。
15.顧森:《秦漢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
16.趙敏俐:《周漢詩歌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
17.倪其心:《漢代詩歌新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18.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9.李澤厚:《美的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0.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曆史》,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版。
21.張永鑫:《漢樂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2.蕭滌非撰:《蕭滌非說樂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3.蕭滌非撰:《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