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桀溺:《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見宋柏年主編:《中國古典文學在國外》(第二編),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

3.桀溺:《中國古典詩歌的起源——關於漢代抒情詩的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68年版。

香港

1.勞節:《古詩“明月皎夜光”釋》,《民主評論》1954年第11卷第1期。

2.曹懋績:《〈古詩十九首〉新釋新譯》,《新語文》1970年第10卷第1期、第12卷第1期。

3.曹懋績:《〈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新釋新譯》,《新語文》1971年第3卷第1期。

4.何沛雄:《〈古詩十九首〉新箋(英文)》,《珠海學報》1976年第12卷第1期。

5.思嚴:《由五言詩談到〈古詩十九首〉》,《海洋文藝》1977年第9卷第11期。

6.何成邦:《論陸機的擬古詩》,《中文大學中國語文集刊》1983年。

7.鄭愁予:《〈古詩十九首〉的造化》,《明報月刊》2000年第4卷第1期。

8.司徒淑嫻:《淺談〈古詩十九首〉》,《香港大學中文學會會刊·詩詞曲類》1956年。

台灣

1.童壽:《古詩“棄捐勿複道”》,《大陸雜誌》1952年第3期。

2.廖蔚卿:《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技巧》,《文學雜誌》1957年第9期。

3.王成荃:《古詩十九首與古樂府》,《文學雜誌》1958年第6卷第6期。

4.周尚德:《論十九首“今日良宴會”詩》,《文學雜誌》1959年第9期。

5.葉嘉瑩:《談〈古詩十九首〉的年代問題》,《現代學苑》1965年第7期。

6.唐亦璋:《〈古詩十九首〉用韻考》,《淡江學報》1965年第11期。

7.鄭士元:《古詩“明月皎夜光”創作年代考》,《大陸雜誌》1966年第7期。

8.林瑞常:《古詩十九首之作者及其時代》,《中華詩學》1970年第4期。

9.方祖:《古詩十九首的分析與欣賞》,《幼獅月刊》1976年第9期。

10.勞幹:《古詩十九首與其對於文學史的關係》,《詩學》1976年第10期。

11.顏元叔:《析〈青青河畔草〉》,《中國時報》1978年9月14日。

12.周伯乃:《析“孟冬寒氣至”》,《新生報》1980年第1期。

13.周伯乃:《析“凜凜歲雲暮”(上、下)》,《中華日報》1980年第1期。

14.沈謙:《羈旅愁懷的遊子飄泊之歌〈古詩十九首〉》,《中國語文》1980年第4期。

15.董金裕:《古詩十九首總論》,《明道文藝》1982年第2期。

16.林明德:《古詩十九首賞析》,《明道文藝》1982年第3期。

17.沈謙:《有限空間的無限哀怨——析古詩“青青河畔草”》,《中華日報副刊》1983年1月31日。

18.楊翠:《漢樂府與古詩十九首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史苑》1984年第1期。

19.趙修禮:《古詩十九首析論》,《新埔學報》1984年第4期。

20.吳天任:《漢詩的發展與古詩十九首》,《中國詩季刊》1984年第6期。

21.沈謙:《從譬喻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技巧》,《古典文學》1985年第8期。

22.王令樾:《古詩十九首管窺(上、下)》,《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988年第6期/1989年第6期。

23.蔡宗齊:《〈詩經〉與〈古詩十九首〉:從比興的演變來看它們的內在聯係》,《中外文學》1989年第4期。

24.徐傳勝、林蔚蘭:《委婉含蓄 餘味無窮: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賞析》,《國文天地》1992年第10期。

25.黃瑞枝:《析探古詩十九首意象特質》,《屏東師院學報》1994年第6期。

26.葉嘉瑩主講、安易整理:《古詩十九首講錄(1—4講)》,《國文天地》1994年第6—10期。

27.陳清俊:《生與死的關懷:中國詩人對死亡的凝視》,《中國學術年刊》1995年第3期。

28.夏鬆涼:《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賞析》,《中國語文》1995年第7期。

29.陳玉倩:《論古詩十九首與漢代樂府詩的關係》,《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第9期。

30.陳誌源:《古詩十九首中的植物意象》,《輔大中研所學刊》1997年第6期。

31.陳瑋倩:《清和平遠 言情不盡的古詩十九首》,《育達學報》1997年第12期。

32.林彩淑:《漢樂府與古詩十九首之關係析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998年第3期。

33.魏清峰:《試析古詩十九首的比興》,《中國語文》1999年第2期。

34.沈謙:《哀而不怨的古典情詩——析“行行重行行”(上中下)》,《中華日報副刊》1983年第3/5/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