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這晉州的一千人,本來就是從河東軍中留下的,尚沒有什麼正式番號,王進也不想簡單的用晉州軍來稱呼,如果問其他人,肯定又是一堆永勝軍、永定軍這些毫無營養的名字,王進覺得打仗不能靠名字嚇唬別人,也不用取這種名字麻痹自己,仿佛真的就永遠不敗了一樣。
王進是現代人穿越過來的,自然沒有什麼太多的忌諱,但是也希望能討個好彩頭,便開始想有什麼又有內涵又霸氣的名字,無奈,他想象力實在是貧乏,總不能在晉州就叫晉綏軍吧,閻老西的不對戰鬥力可不咋地。想了半天,王進一拍大腿,不如就叫革命軍,不過轉念一想,這樣叫在這個世界肯定怪異了一些,而且名字殺氣太重,並不吉利。
突然一個詞彙躍入王進的腦袋,不如就叫國民軍。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名。王進的軍隊就要有這種俠義精神,而且意義深遠,為了國為了民,這種軍隊那是代表百姓的,肯定會得到普通百姓支持。
想到這裏,王進就跟旁邊的幕僚將官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本來這種軍隊命名的權利隻有晉王李存勖才有,王進哪裏有資格自己決定軍隊叫什麼!可是現在王進搶了大戶官員家的糧,全部發給將士們,他的威已經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旁人沒有辦法挑戰。再加上這種事情肯定會有人來挑他毛病,自己也就不要觸這個黴頭了。
隨後的幾天裏,大家總算見識了王進腦袋裏的奇思妙想。王進在這個新地軍鎮中改革了指揮編製體係,在營之上設置了團的建製,規定一個團下轄二到三個營不等,團軍事主官稱指揮使,團中還設行軍參謀,相當於指揮使的首席幕僚,但是這個幕僚也是有話語權的,必要的時候可以直接向王進報告。
王進設計的新軍製中,國民軍作為一個軍鎮是一個編製不固定的軍事單位,軍下麵直接為團,把那些輔兵雜役也集中起來編成後勤營,每營編製四個隊,一個對一百人的規模。從下往上,各級指揮官分別為隊正、營指揮、團指揮使,此外軍中行軍參謀兼任監軍的位置。
作為基本的作戰單位,每營都要設參謀軍官,自下往上地參謀軍官分別為營指揮參軍、團虞侯、師都虞侯。全軍的總參謀長稱為八路軍都虞侯使。
按照王進的設定,國民軍草創,這隻是粗略的軍事編製,等到以後軍隊擴充,還要建立師一級的軍隊,那時候師長就叫都虞侯。
自下往上,國民軍各級軍官所對應軍銜分別為:隊副軍銜為陪戎校尉。監軍軍銜為仁勇副尉,隊正軍銜為仁勇校尉;營副監事軍銜為禦侮副尉,營指揮參軍軍銜為禦侮校尉,營監事軍銜為宣節副尉,營指揮軍銜為宣節校尉;團副監軍軍銜為詡麾副尉,團虞侯軍銜為詡麾校尉,團監軍軍銜為致果副尉,團指揮使軍銜為致果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