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楚青雖然攬下訓練新軍的任務,但心中卻曉得這斷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雖說楚軍新募士卒,多半出自鄉兵,本身也受過一定的軍事訓練,但是眼前大戰在即,唐煜又放言要將這支兩百人左右的新兵隊伍用作尖兵,擺明了是希望以戰練兵。
從為將者的角度考慮,目前人手短缺、時間緊張,這樣做無可厚非,而且在中楚這樣以武立國的環境裏,從來都將“打一場勝過練三年”視為練兵真理,不過以葉楚青看來,若真的馬上投入戰場,這些新兵能有幾人在一役之後還能存活下來,那就另當別論了。
葉楚青自以為經曆了南線戰事,自己早已看淡了生死,但是眼下麵對著兩百雙渴望著鐵與血的赤熱眼睛,他卻覺得肩上的擔子重若千鈞。
葉楚青自覺武藝不錯,但是迄今為止,自己唯一擅長的也無非就是領軍衝陣,雖說在李源一麾下自己屢番獻計,但也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功夫上,真到了兩軍相接之時,臨陣的調度與戰法的演變,自己是從未接觸過的,所以他將編隊訓練與陣型的演練盡皆交給了經驗更加豐富的謝意,而他自己,則專程去教士卒們刀法。
葉楚青的斬馬刀承自家傳,相較楚蠻兩軍常用的樸刀與長槍,更顯得刀寬背闊、勢大力沉,不僅殺傷麵積大,而且重擊之下,尋常人都招架不得,往往刀斷槍折,隻能落個閉目等死的下場。
但斬馬刀的缺點也很明顯,使將起來不僅破耗體力,而且大開大合間難以變招,行動也較輕便兵器要來得慢些,虧得葉楚青的步法靈動,才能在力量與速度之間取舍出一個平衡來,但這樣的功夫,葉楚青自小開始練了十餘年,所謂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要想讓這些新兵習得他的這套功夫,短時間內斷然不可能。
但是葉楚青卻取了一個巧,他托謝意去尋得銅丘城裏的軍匠,將尋常樸刀的刀麵縮短,隻取刀尖以下三尺之刃,然後取兩百支長槍槍柄,卸掉槍頭,與刀刃相連,如此一來,便將兵器改造成關刀模樣,既可借助劈砍來發揮葉楚青所使斬馬刀的威力,又能最大限度減輕刀身重量,讓士卒在訓練中隻需熟練劈與砍這兩式,步法的不足則借助小隊配合去彌補。
軍匠耗費三日之功,將這批兵器打製出來,頓時引起了唐煜等將的圍觀,眼見葉楚青走上前去,抓起一柄長刀來,如使棍法一般將七尺刀柄望身體前後左右一陣旋轉,頓時舞得八麵來風煞是好看,緊接著再沉下腰身、輕舒猿臂,將長刀往前一劈,臂力與刀身的慣性合二為一,將一個木樁假人登時一劈為二,竟也有開山之力!
最為要緊的是,這一招一式盡皆簡練之極,眾人看來,都覺得葉楚青的這一番改良,顯然是將他的斬馬刀發雜糅在槍棒之術中,省略了刀法套路與步法變幻,隻留下手中的招式,大有化繁為簡、返璞歸真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