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麵山光湖水,相映皆碧;中有三塔,內分三潭,青山映潭,潭水印月,宇宙之美,即非中秋來此,俯仰之間都是良辰佳景。幾排疏柳中,可以望見斷橋殘雪;幾扇翠屏裏,可以看著“雷峰夕照”。仰視青天白雲,潭水映影,頓現我像;惜無明月對我,斟酒當歌!蓮荷搖曳其上,遊魚遊蕩於下,小艇一隻,撐破荷葉,緩緩渡來,人耶?仙耶?,東坡詠西湖有句: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誠然!不到其處,不知古人寫景之妙。我來恰在六月(但非陰曆),雖荷花未映日,而蓮葉接天,一望皆碧。返故道上船,有月門額曰“竹徑通幽。”我拉了金環進去一望,隻見青竹撐天,曲折九回,從籬中能望見湖水,其明如鏡。尚有明孝賢祠,臥薪說無奇,故犧牲不去看。上船又至白雲庵,清高宗題為漪園。淨慈寺裏有運木古井,濟顛當日曾在此運木,留在井中的。老和尚給我們把燭係在繩端放下去看,真是一塊木頭在裏邊。

“南屏晚鍾”,南屏在淨慈寺之後,正對著蘇堤,寺鍾一動,山穀皆應。據說是濟公的顯聖處,因為他曾在淨慈寺做過書記。雷峰塔在淨慈寺前,現已傾塌中空,我同孝顏,披蒙茸,拂蒼苔,拾級登雷峰,亂石堆集,懸石欲墜。“俗傳這裏的磚作爐灶可集福,所以現在的磚都被人拿去”,這是慧文告我說的。我隻覺四麵風來,搖搖欲倒;吹我衣襟,翩然欲飛,陰沉之氣撲入欲咽。俯望西湖,銀光燦爛。塔為絳色,矗立於碧綠裏,反映在湖水中,而其美麗更在夕照時。昔有姓雷的築庵於此,後吳越王妃黃氏,就此處建塔,遂名雷峰塔。俗傳青白兩蛇,鎮壓塔下,此塔現已傾頹,苟白蛇有能,想早已騰空選去?

“花港觀魚”,在“映波”和“鎖瀾”二橋的中間,池中有大金魚,以餅作餌,魚始現出。茅亭上遍植藤蘿,景致幽雅,臥薪在這裏請我們吃茶;清涼草香,令人心醉。

竹籬外隱約能看見遊人的衣杉飄動。上船後到紅櫟山在,俗稱高莊,兩旁竹高丈餘,風過處瑟瑟作聲,有一種特別的韻調。我們在高莊的後門等船,隻見一支白帆的小艇,慢慢地由斷橋下撐來;我眼睛隻望著這小船;忽然臥薪在後邊叫我去看她買的香珠。從這裏上船到水竹居,俗叫劉莊,在秀隱橋西,是香山劉學詢所建。它的風景佳處,可以在聯語中看出:

山色湖光,倒影渾成天上下;花明柳暗,聞香不辨路西東。

泉石亦經綸,攬全湖多少樓台,試大開綺戶,偏倚雕欄,對西子新裝,如此文章真美麗;琴尊容嘯做,遊佳日聯翩裙屐,有萬樹琪花,四圍嵐翠,話天台軼事,本來家世即神仙。

其亭台樓閣花草之美,為湖上莊墅的第一;有藏書處叫望山樓,登其上覺一灣碧水,萬疊青山,看煙雲變態,共風月清淡,並可以領略萬壑中的濤聲,六橋間的煙景。

“湖心亭”是明朝知府孫孟建的,初名“振鷺亭”,清聖祖題“靜觀萬類”樓。如明月一輪鐫入碧青,如微雲一朵,點上河漢;翼然水麵,恰在湖心。有“靜觀萬類,天然圖畫”八字,為清聖祖禦書。有聯為:

春水綠浮珠一顆,夕陽紅濕地三弓。

遊畢“湖心亭”,遂棹歸槳;雲山模糊,幕煙朦朧;像撤了滿天的紅霞,被罩著西子,愈增其豔,真是濃妝。

(忽有)一種激昂的歌聲入耳,陡覺心胸辛酸;半天西湖攬勝憑吊,感慨甚多!迨暮靄迷漫,驀地一片的時候,我的心又沉在深深地悲哀之淵裏。湖水深,恨無窮!幸萬燈輝煌,已抵第一碼頭,攏船上岸,無精打采地回了我們住的旅社。這是第一天遊的西湖,在此暫且收束吧。

六月六號上午參觀女師,下午仍遊西湖。仍由第一碼頭上船,過臥龍橋。兩岸楊樹絲絲,蘆草瑟瑟,野花一陣陣的香味,送拂襟頭;平湖似鏡,時聞小鳥啁啾婉轉;儼然置身碧玉池內,映影皆綠。舍舟上陸,有船夫給我們引路,一直向靈隱去。兩旁鬆柏杉楊,茂然萌森,如張綠幕。蒼苔草徑中時有貞節牌坊,和某府某堂之墓道;由黃土小道,蜿蜒而上,則累累皆荒塚。幽深的環境裏常有小鳥婉轉唱歌,似安慰千古的孤魂,聲極淒涼。慢步同薌蘅、惠和聯袂相偕。青石鋪道,綠陰林下,時有瀑布如掛練,激在小石間,發出極自然的韻調,其聲淙淙,清涼芬香,日影映地,僅見花紋零亂。惠和談她們家鄉惠山的風景與我聽。走了約有五六裏,已到靈隱寺的山門。隻見兩旁古樹參天,青碧一片;奇峰特峙,流水環周。旁有理公塔,上為理公岩;晉時西僧慧理至杭,登山見怪石森立,千態各出,曾雲:“此中天竺國,靈鷲峰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後遂名飛來峰,亦呼靈鷲峰。山石不雜土壤,山勢若浮若懸;小隙中時(見)生瘦藤古木,都是抱石合皮;雲霞橫生,孔穴貫達。山壁間滿鐫佛像,盈千累萬不計其數,大小粗細,其工不一。洞在山腹,橋當洞口;度橋進洞裏,隻見岩崖空幻,石骨玲瓏,乳泉滴瀝,韻音清心,名“玉乳洞”,又叫“一線天”;香煙縈繞,供銅佛一尊,和尚以長杆,指岩頂裂縫,可見一線天色,故叫“一線天”。靜同、永叔在洞外攝一影留念。我們又向前行,清溪邊,山岩下,石形奇秀,卓立林間;此地風景殊佳,遂同金環、薌蘅在此攝一影,我斜蹲在山峰上,腳下有清泉一股,白石磷磷突然而起。山側有放生池,池下為冷泉亭,即八景中的“冷泉猿嘯”。亭旁聯語甚多,有左文襄公一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