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誌士諶誌篤
閱讀
諶誌篤(1896—1971年),號石僧,生於貴州織金。11歲隨父親到貴陽,就讀於貴陽私立南明中學,1916年考入天津工業專科學校。1918年與周恩來、鄧穎超等共同建立了傳播進步思想的學生組織——“覺悟社”,是該組織的骨幹。1919年“五四運動”中,諶誌篤是天津學生聯合會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在赴北京向段祺瑞政府請願時,他咬破右手食指,寫下“學生作事,純本天良,不為勢迫,不為利誘”的血書。後又被選為京津“學生聯合會”的主要負責人,自始至終參加了改變中國曆史的“五四運動”,實為“五四運動”的先驅。
1920年秋,諶誌篤從天津工業專科學校畢業,回築後在貴陽南明中學當學監兼理化教師。在此期間,創辦傳播革命思想的刊物《黔聲報》。因受黔、川軍閥排擠,先是1926年離黔赴川,在重慶任百貨統捐局局長,後又離職回築。
1926年聞北伐戰爭開始,諶誌篤即赴武漢,在武漢革命政府的內政部副部長周恩來辦公室任上校秘書。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大屠殺後,諶誌篤與周恩來分手回到貴州。
在20世紀30年代,諶誌篤曾先後任貴州省教育廳秘書、建設廳機要秘書、總工程師、市政工程處主任、度量衡鑒定所所長、國貨陳列館館長等。並參與設計修建貴陽銅像台、修建金築電影院。1937年被貴州省政府委任,當了一屆爐山縣(今凱裏)縣長。
抗戰全麵爆發後的1938年,諶誌篤安排初中畢業的女兒諶曼麗參加“貴州省戰地服務團”。先赴華北抗日前線,後輾轉到了陝北延安,進延安抗大,在周恩來、鄧穎超身邊工作,1945年因窯洞倒塌而犧牲。因為是鄧穎超的幹女兒,周恩來曾為其作祭文,並寄給諶誌篤。
由於國民政府的政治腐敗,諶誌篤自爐山卸職後,不再出仕,隱居織金家中,直到新中國成立。在此期間,他積極造福鄉梓,參與對普安至織金公路的設計測繪,積極促成續修《平遠州誌》和《織金縣誌》等。1949年,以其社會名氣影響,組織群眾,配合織金的地下黨組織,敦促原縣長派代表與人民解放軍進行談判,促成了織金的和平解放。
1950年2月,諶誌篤參與織金解放大會,當年3月任縣各族各界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並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大會。1950年底,貴州省人民政府任命諶誌篤為貴州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後又被選為省政協委員。
1960年4月30日,周恩來出訪東南亞回國途徑貴陽時,在貴陽花溪西舍賓館和鄧穎超一道特意會見了諶誌篤,並將其女兒諶曼麗的遺物麵交給了他。
諶誌篤1971年卒於貴陽,終年75歲。
諶誌篤自青年時代起,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做出了積極貢獻。其雖未加入中國共產黨,卻與共產黨風雨同舟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