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衡先生在“最近,出於‘與其看一部新的書,還不如看一部舊的書’的心情”,重讀了莎士比亞的《凱撒傳》。這一讀是頗有關係的,結果使我們能夠拜讀他從讀舊書而來的新文章:《莎劇凱撒傳裏所表現的群眾》(見《文藝風景》創刊號)。

這個劇本,杜衡先生是“曾經用兩個月的時間把它翻譯出來過”的,就可見讀得非常子細。他告訴我們:“在這個劇裏,莎氏描寫了兩個英雄——凱撒,和……勃魯都斯。……還進一步創造了兩位政治家(煽動家)——陰險而卑鄙的卡西烏斯,和表麵上顯得那麼麻木而糊塗的安東尼。”但最後的勝利卻屬於安東尼,而“很明顯地,安東尼底勝利是憑借了群眾底力量”,於是更明顯地,即使“甚至說,群眾是這個劇底無形的主腦,也不嫌太過”了。

然而這“無形的主腦”是怎樣的東西呢?杜衡先生在敘事和引文之後,加以結束——決不是結論,這是作者所不願意說的——道——

“在這許多地方,莎氏是永不忘記把群眾表現為一個力量的;不過,這力量隻是一種盲目的暴力。他們沒有理性,他們沒有明確的利害觀念;他們底感情是完全被幾個煽動家所控製著,所操縱著。……自然,我們不能貿然地肯定這是群眾底本質,但是我們倘若說,這位偉大的劇作者是把群眾這樣看法的,大概不會有什麼錯誤吧。這看法,我知道將使作者大大地開罪於許多把群眾底理性和感情用另一種方式來估計的朋友們。至於我,說實話,我以為對這些問題的判斷,是至今還超乎我底能力之上,我不敢妄置一詞。……”

杜衡先生是文學家,所以這文章做得極好,很謙虛。假如說,“媽的群眾是瞎了眼睛的!”即使根據的是“理性”,也容易因了表現的粗暴而招致反感;現在是“這位偉大的劇作者”莎士比亞老前輩“把群眾這樣看法的”,您以為怎麼樣呢?“巽語之言,能無說乎”,至少也得客客氣氣的搔一搔頭皮,如果你沒有翻譯或細讀過莎劇《凱撒傳》的話——隻得說,這判斷,更是“超乎我底能力之上”了。

於是我們都不負責任,單是講莎劇。莎劇的確是偉大的,僅就杜衡先生所紹介的幾點來看,它實在已經打破了文藝和政治無關的高論了。群眾是一個力量,但“這力量隻是一種盲目的暴力。他們沒有理性,他們沒有明確的利害觀念”,據莎氏的表現,至少,他們就將“民治”的金字招牌踏得粉碎,何況其他?即在目前,也使杜衡先生對於這些問題不能判斷了。一本《凱撒傳》,就是作政論看,也是極有力量的。

然而杜衡先生卻又因此替作者捏了一把汗,怕“將使作者大大地開罪於許多把群眾底理性和感情用另一種方式來估計的朋友們”。自然,在杜衡先生,這是一定要想到的,他應該愛惜這一位以《凱撒傳》給他智慧的作者。然而肯定的判斷了那一種“朋友們”,卻未免太不顧事實了。現在不但施蟄存先生已經看見了蘇聯將要排演莎劇的“醜態”(見《現代》九月號),便是《資本論》裏,不也常常引用莎氏的名言,未嚐說他有罪麼?將來呢,恐怕也如未必有人引《哈孟雷特》來證明有鬼,更未必有人因《哈孟雷特》而責莎士比亞的迷信一樣,會特地“吊民伐罪”,和杜衡先生一般見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