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大城市病”
城市問題批判
作者:秦紅嶺
摘 要:以訪談形式,討論了近些年來北京在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城市發展與城市建設所遭遇的諸如交通擁堵、環境汙染、城市過度膨脹、傳統城市文化風貌迅速消退等“大城市病”的問題,並在批判性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改變“攤大餅式”城市發展形態、構築京津冀一體化規劃、走生態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等解決之道。①
關鍵詞:大城市病;北京;城市規劃
Abstract:This article, in the form of interview, discusses the urban problem such as traffic conges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xcessive expansion of city and rapidly subsi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ity encountered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achievements of Beijing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sis of critical reflections, pointing the way to solve this issue, including change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city development pattern, build Beijing/Tianjing/Hebei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follow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urban problem;Beijing;urban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1-16-(5)
1、柯欣娜(Ruth Kirchner) :在過去的幾年裏,北京發展得非常快,那麼,從城市規劃的視角來看,北京麵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Beijing has developed very fast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 what are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from an urban planning point of view?)
秦紅嶺:近些年來,尤其是借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催化”作用,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甚至一些媒體將其看成“中國近現代曆史上最令人驚歎的城市重建”。然而,隨之而來的城市問題與挑戰也日益突顯。諸如交通擁堵、環境汙染、城市過度膨脹、傳統城市文化風貌迅速消退等“大城市病”也不斷增長。甚至可以這樣說,今天的北京,隨著城市生活矛盾的不斷湧現,人和城的關係,它的居住者與一個大城的關係,正在經曆一場危機。
這其中,從城市規劃層麵看,我認為,北京城正麵臨的最大挑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第一,城市交通方麵如何疏解“首堵”困局的問題。
城市交通是城市基本活動的生命線。交通狀況是北京人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也是製約北京城市宜居性的主要瓶頸。在各種問卷調查中,關於“交通”的選項均是北京市民最不滿意的指標之一。
事實上,交通擁堵最根本的症結在於北京城市規劃的不合理。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設開發基本依托原中心區形成圈層開發模式,導致功能過於集中在中心城區,城市擴張呈現俗稱“攤大餅”式的蔓延態勢。這種城市空間形態最主要的弊病,便是城市交通格局呈現出環型加放射線的快速路網格局,這是一種同心圓式的發散格局,容易造成城市增容和擴建道路與交通擁堵之間的惡性循環。例如,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和機動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北京在二環路、三環路、四環路的基礎上,相繼建成五環路、六環路,市區內道路麵積每年都在以一定的比例增長。然而,擴容後的道路在提高出行效率的同時,又誘發新的出行需求,經過一段時間後又因承載過量的交通流而重新恢複擁擠狀態。也就是說,若單一中心區同心圓式的城市空間形態不改變,城市道路的增長將很難跟上機動車的增長速度。盡管2005年1月國務院批複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在城市空間發展策略方麵提出逐步改變目前單中心的空間格局,加強外圍新城建設,構築分工明確的多層次空間結構,然而,城市功能向外疏散的效果並不好,導致了一些“睡城”和“空城”的產生。
總之,當前北京的城市形態還遠遠沒有適應交通方式的變化,這不僅表現在交通擁堵問題得不到根本改善的現實,還表現在城市功能布局與交通係統缺乏協調、軌道交通體係不健全、各種交通工具之間換乘配合不方便、道路設施不完善等方麵的問題。
第二,曆史風貌空間喪失、城市形態趨同化導致的城市特色危機現象。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一種珍貴的文化資源。隻有具有獨特的城市個性,才會擁有迷人的城市魅力。如今,雖然北京也湧現了一些設計獨特、吸引眼球的地標式建築,但城市總體特色的喪失仍是一個普遍的趨勢。根據2007年的統計,被埃德蒙·培根(Edmund N. Bacon)譽為“人類在地球表麵上最偉大的個體工程”和被梁思成譽為“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的北京舊城,目前僅占1085平方公裏中心城麵積的5.76%。這其中,傳統建築風貌區及傳統與現代混合區的麵積占43.7%,已呈現完全現代化風貌的區域占36.67%,已成為道路、現代廣場的麵積占19.63%。可見,偌大的北京所保留的曆史風貌空間已經相當有限。另據2010年3月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向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所作的《北京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情況彙報》介紹,舊城胡同1949年有3250條,1990年有2257條,2003年有1571條,2005年隻剩下1191條,目前還在不斷減少中。33片平房保護區內僅有600多條胡同,其他胡同尚未列入重點保護範圍內。
盡管在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方麵,北京出台了相關的政策與法規,然而,舊城改造與舊城保護之間的矛盾仍然尖銳,事實上2004年版總體規劃施行之後,對北京舊城的拆除仍舊一直沒有停止,老城區仍在“保護”中不斷地遭到“建設性破壞”,曆史遺存變得支離破碎,傳統空間秩序逐漸喪失,城市形態走向趨同。
因此,麵對日益突出的傳統空間喪失、城市形態趨同化、無個性化現象,尤其需要北京珍視與保護好現存的曆史文化遺存,挖掘、傳承和創新作為城市之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本土化的城市元素,充分重視本土文化資源和國際建築風格的互動關係,為建設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和北京風格的城市形態而努力。
2、 柯欣娜(Ruth Kirchner): 北京如何才能可持續發展?(How can Beijing achieve sustainability?)
秦紅嶺:城市的擴展與蔓延帶來了一係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尤其在北京這樣的快速發展城市,城市化的演進與有限的資源承載力、脆弱的生態環境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尋求北京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