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間曆史建築保護策略研究(1 / 3)

民間曆史建築保護策略研究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楊宏烈 張亦功

摘 要:廣東順德許多鄉土曆史建築具有某種文物價值,現行有關法規因對其缺乏明確、詳細、有效的說明,以致造成該地區在保護、傳承與利用上的無所依據。借鑒港台地區的做法,提出了“緩衝階段”的構想。

關鍵詞:順德古祠堂;民間曆史建築;文物保護法規;“緩衝階段”

Abstract:The Guangdong Shunde many local history constructions have some cultural relic value, because the present relevant law deficiently is clear about, in detail, effective showing to it, so that creates this area in the protec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use non-rests on.Profits from the Hong Kong and Taiwan area the procedure, proposed “the cushion stage” conception.

Key words:Shunde ancient ancestral temple;Folk historical construction;Cultural relics preserv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Cushion stage”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1-69(4)

許多民間曆史建築具有某種文物價值,但現行有關保護法律對其缺乏明確、詳細、有效的法規條款指導。廣東順德市發揮自身優勢,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依靠民間群眾組織團體,推行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法規,讓境內眾多民間古祠堂曆史建築得到合理的傳承與發展(圖1),值得讚許。

在我國其他許多地區的曆史建築保護工作中,資金不足、技術缺乏可能是最突出的問題,然而對當今的順德—— 一個珠三角的發達縣市來說,這種情況並不突出。問題是現有相關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缺乏層次多樣、概念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弊端,挫傷了社會組織與個人保護曆史建築遺存的積極性。可有論者不承認這樣的現狀[1],致使民間大量的祠堂、廟宇、民居、古橋、古村等優秀的曆史文化遺產,未能有一個法定的名份而平安生存。它們雖然不是“文物”,卻是地方曆史文化遺產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條條血緣織成的人文紐帶,世世代代將百姓大眾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這些非文物的曆史遺物飽經曆代滄桑磨難得以存留至今,雖然或殘或損,卻仍具有難能可貴的文物價值,是老百姓心中最珍貴的“紫禁城”。可現在的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時時刻刻都在擠兌它們的存在空間,毀滅它們的生命價值。

在現有法規基礎上,我們能否尋找到更合適的辦法,有效地保護它們嗎?

1 順德鄉村古祠堂的現狀

廣東順德鄉村有若幹座古老祠堂,很有價值。經實地勘察發現,樂從、倫教、杏壇、均安、北滘等多個村鎮,古祠堂、古廟宇、古石橋、古民居、舊街巷、水鄉河湧等等曆史建築和名勝景觀眾多,嶺南特色鮮明,惹人喜愛(圖2)。但它們殘破不堪,令人堪憂。村民們一方麵出於對嶺南曆史文化遺產的愛護,希望把殘舊的老祠堂修繕一下,便於開展祭祖、休閑、娛樂、議事、集會等活動;另一方麵還希望自己姓氏的祠堂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以滿足光宗耀祖的情感。對此,我們有責任尊重群眾的思想感情,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

然而,現行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對這一類鄉村建築並沒有明確的政策保護和技術規定。如果不屬於掛牌文物,則很容易被“開發”掉或被隨意拆改而麵目全非。其實村民們並不滿足祠堂僅僅作為一個普通建築物,他們最關注的是曆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希望能為古祠堂爭取點資深“名份”而合法保存下去。順德經濟突飛猛進,老百姓口袋裏不差錢。他們的修繕行為希望能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認可,原有建築不會被隨意地強行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