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怨不休禍掀兩黨鬥,謎不解驚現神秘禮(1 / 2)

眼看就要冷場了,一直在外麵的蔣偲火急火燎的擠入靈堂,打圓場道:“下官拜見丞相。邵相您能來,真乃我等榮幸。”

邵安定眼一看,原來是蔣偲,他做為蔣嘉閔的堂弟,故在蔣府幫襯,打理後事。邵安便安慰他道:“蔣大人為國捐軀,理應前來吊唁,還望親友節哀順變。”

蔣偲泣道:“多謝邵相關心。堂兄蔣大人一生清廉,也沒多少積蓄。一朝撒手人寰,驟然離世,留下孤兒寡母,如何撐起這個家?”

邵安聽著心中極不是滋味,見旁邊跪著的幾個孩子,長子大約有十七八歲,而最小的稚子才六七歲,小小年紀就沒了父親。

“不必擔憂。皇上說了,喪葬費用由國庫出,蔣大人的幾個孩子,先安排入國子監讀書,等學成後入仕為官。”這是皇帝才和邵安商議的,還未正式下旨,外人自然不得而知。

蔣偲也猜出皇帝會有恩旨,現在聽邵安這麼說,心中就更有底了,忙應承道:“天恩浩蕩,多謝聖上體恤,邵相照拂。”

邵安點頭,“蔣府內眷,你做為親戚,也要多照應些。你任刑部郎中有好幾年了,也該晉一晉。若有合適的職官,本官會給你留意的。”

“多謝邵相。”蔣偲感動的熱淚盈眶,要不是顧及著堂內氣氛沉重,他恐怕就要喜上眉梢了。

※※※※※

蔣嘉閔及其餘遇難者的喪禮結束後,皇帝又對此次有功之臣加以封賞。頭一位是董祈明,升為禮部尚書。

經曆了一波三折,這禮部的大權,終究是掌握在了董祈明的手中。上回邵安曾暗中阻止過董祈明任禮部尚書,如今皇帝卻推翻吏部前議,這令心細如發的官員們捕捉到了一絲跡象——邵相失寵。

而後是蔣偲,禮部左侍郎的位置空了出來,邵安便讓他從刑部轉到禮部,頂替了董祈明。

最後是令人矚目的軍方升遷,此次高巍再立戰功,身為樞密使,高巍算是到了武將的頂峰,位極人臣,賞無可賞。皇帝隻能賜予金銀,並授開府儀同三司①,一時間,高巍風頭無人能及。

跟隨高巍出征的將領皆有賞賜,其中以李洪義升官最快,一下子由從四品宣威將軍,到正三品懷化將軍,不知羨煞多少人。不過一想到前鋒營在他帶領下的赫赫戰功,以及護衛邵安議和之時,三番五次為國爭光,再厚的封賞也不為過。

武將們揚眉吐氣,一掃先前在中書省打擊下的敗象,甚至還有挑釁的意思。而邵安經曆此事,早已偃旗息鼓,不願與樞密院爭鋒。

可惜政鬥曆來是殘酷的,處於鬥爭漩渦的邵安,哪能想避就避開?況且高巍怎麼可能放過這個大好時機,不將邵安拉下相位,罷官免職,他焉能善罷甘休?

開戰的號角終於響起,而爭議的論題則顯而易見,正是關於蔣嘉閔等使者遇難的責任問題。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應該承擔責任之人,自然是使團最高領導者——丞相邵安。高巍正是抓住這一致命點,毫不客氣的上奏彈劾,雖沒直言是邵安之過,但字裏行間,處處提及責任人,句句都是暗諷。

對此邵安亦不做辯解,畢竟高巍所言大多屬實,隻是略誇大其詞而已。這幾日,邵安內心也深受煎熬,或許他最後能逃脫懲罰,但他會一輩子會受到靈魂深處的拷問,不得安寧。

邵安那邊的人反應也極為迅速,倪泓羽立馬上書,曆數丞相任職以來的各種功績,希望能夠功過相抵。孫敕、彭源平也為其求情,望聖上從輕處罰。

樞黨這邊不幹了,繼續寫了封言辭更為激烈的折子,直接挑明了說,若不罷相,亡靈不安,民憤不平。奏折署名除了高巍,還有宋綦等幾位年高德尊的老將軍。

於是,由兩人的政鬥,變為了兩府的政鬥,繼而上升為相黨和樞黨之間的政鬥。至此,泰安年間的黨爭才算真正拉開了序幕。然而當時任誰也沒有想到,兩黨之間的政鬥會愈演愈烈,鬥爭範圍之廣,曆時之久,牽扯人員之眾,堪比前朝太子晉王二黨的奪嫡之爭。

這下,連沉寂已久的禦史台也想來湊湊熱鬧了,於承平再次活躍在政壇上,以徇私舞弊,招權樹黨的罪名,彈劾邵安。這罪名簡直是子虛烏有,相黨迅速做出淩厲的反擊,指責於承平毫無實據就彈劾重臣。皇帝遂命於承平致仕。

可憐的於大人,剛想進去參合一腳,沒多久就被無情的踢出來了。怪隻怪他一時糊塗,忘記禦史台的風聞奏事權早已廢除,正好被抓住把柄,讓皇帝殺雞儆猴。

於承平的下台,間接表明了皇帝的態度。人們這時才發現,原來邵安還未失去帝王的信任。相黨頓時重整旗鼓,立誌奪回丟失的河山。

※※※※※

下朝後,邵安剛入中書省,就聽劉汝卿稟報說,有幾位大人在政事堂等他。果不其然,剛到門口,遠遠地就看見裏麵坐著孫敕、倪泓羽、彭源平,甚至連蔣偲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