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光山頂鬥得昏天黑地,本無寺另幾處禁地,同樣是血雨腥風,南山上的般若閣前,丹成境長老若迦禪師正舉著一件形似古籍的法寶,道道金光自上飛起,如同利箭一般掃向襲來的魔頭。
般若閣的另一角,一位身著深藍色道袍的道人指尖飛掠,身側一道銀光閃動,不時斬落凶惡的魔頭,其人赫然正是六合府的昆仲真人。
六合府的其它長老弟子,也都圍聚在般若閣前,有條不紊的擊殺來犯的魔頭,相比與耀光山,這裏顯然要安全許多,為數不多的幾個丹成境強者也並未鬧出大的動靜來。
當然能修煉至丹成境的強者,無一不是城府極深的角色,有道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沒有親眼見到天地靈物,他們自然不會使出真正的本領。
修為稍低一些的亡命之徒可就不管這些了,隔世間對於他們來說無異於千載難逢,強烈的貪欲促使著他們前仆後繼,即使殞命當場,其他人也隻會暗道一聲運氣不好。
殷紅的血水如鮮花怒放,一朵又一朵的呈現在般若閣前的大坪上,雨水一衝瞬間又落了個幹幹淨淨,沒有去關心到底有多少人血濺當場,更沒有人為這一刻的命賤如草而歎息。
天道輪回,強者勝弱者汰,大抵上一向如此!
紫黑色的般若閣中,本無寺的長老弟子魚貫而入,又魚貫而出,手裏赫然拿著一些品階極高的法寶,可是這樣一來,造成的效果卻是雙麵的。
修為高深的得了趁手的法寶,頓時如虎添翼,接連斬退數批襲來的魔頭;修為薄弱的,那就可遭了秧,手中法寶不僅沒起到幫助,反而成了魔頭眼裏的肥肉,一出手便引得魔頭垂涎不止,攻勢愈發猛烈起來,結果反倒是葬送了性命。
眼看著十幾個弟子都死在魔頭的覬覦之下,屹立在正門前的若迦禪師立刻恍然過來,趕緊以神念告知門人弟子。
然而這個時候反應過來,明顯是為時已晚,已經有將近一半的弟子拿出閣中珍藏的法器法寶,還未來得及使出法寶神通,眼紅的魔頭立刻一擁而上,弟子生生被撕成了碎片。
若迦禪師看的是心頭滴血,眼見那些魔頭得了厲害的寶物,凶焰更熾,這樣一來不僅本無寺的門人遭殃,還禍及其他的正道修道者。
出現這樣的情形,若是靈應上人知道了,也得大歎一聲“一時糊塗”,至於若迦禪師,為今之計也隻有守住般若閣門口,一邊招架魔道來襲,一邊告誡弟子門人要量力而行,切莫過於依賴法寶。
寶閣之內,幾位鎮守此處的長老得知外麵的慘象,麵色也變得蒼白無比,當即下令,弟子再不可隨意取用法寶法器。
其實在建立般若閣的時候,曆代本無寺前輩將寶物封存其中,而不直接賜予門人,最大的原因便是如此,如虎添翼好是好,但一不小心也容易弄巧成拙,危害甚至更大。
不想多年過去,大家漸漸淡忘了這個律令,加上今日情況特殊,這才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想必要不了多久,那五十多名弟子都將被群魔瓜分的幹幹淨淨。
掃視整個般若閣,構造不可謂不巧妙,所有的空間都是打通山體而成,四麵形的布局,越往上去空間越小,仿佛一個巨大的方形尖筍。
蜂窩狀的多寶格上,許多塵封已久的禁製都被解開,將近三分之一的法寶都已被取用,剩下三分之一,幸虧得到警示,仍舊擱置在封印禁製中。
最頂端的穹頂處,柔和的晶石光芒籠罩下,是一個八棱形的置物台,台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尊形似酒壇的圓壺,其實嚴格來說更像一個罐。
至於為何如此一說,是因為器體上銘刻了一個篆性壺字,但偏偏沒有壺嘴,四方麵麵綴著四個提鈕,都隻有扳指大小,樣式形同繩結,壺繩透著一股油亮的光澤,上麵的蓋子有些突兀,繪滿了各種萬字紋,正中一字尤為突出。
放置在這麼一個險要的地方,可以看出此物的至關重要,可是這壺看上去也無太大的出奇之處,丟在哪個農戶家裏,還以為是用來裝茶水的黑罐呢!
事實上有些東西樣貌普通,但真正用起來卻內藏乾坤,就在這時,壺體忽然微微晃動了一下,幅度十分之小,幾乎完全察覺不出來。
下麵幾位長老嚴陣以待,絲毫沒有注意到頭頂的動靜,緊接著壺體又晃動了一下,動作較之剛才,劇烈了許多,一股異樣的氣息悄然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