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作者:
中國的大都市再次陷入擁堵,說再次是因為在過去城市道路建設不足時曾經出現過,現在管理部門出台各種方法試圖緩治理。這種由數量眾多的人所造成的行為,和企業組織內所遇到的關於人的問題是不同的,很難作類比,但它和企業要麵對成千上萬不知姓名的顧客有相似點。不過,不管怎樣,“治堵”是絕好的思維遊戲素材,來進行提升模式化水平的思維訓練,不容錯過。
討論治堵,首先要有兩個基本假設與前提:第一,大都市的擁堵是必然現象,隻能緩解,無法根除;第二,治理擁堵的措施,應盡可能做到公平,盡可能采用市場化手段。擁堵,一種是因為道路不足引起的,解決辦法是修路,以現在發生擁堵的北京、上海、廣州而言,在過去20年中都已經有過大規模道路修建,修建更多道路已經不再是可能選擇。
另外還有兩項長期戰略選擇的結果,也不是短期或中期改變的:一是試圖通過優化城市結構來緩解擁堵,比如經濟與人口結構優化、建設衛星城、功能城區的搬遷,這些措施是極長期策略,同時擁堵隻能是這些決策的多個因素之一;二是關於交通的策略選擇,比如發展公共交通出行與私家車出行之比、是否改造道路倡導自行車出行等,一旦決策,其所帶來的影響很難被改變。以北京為例,在過去十年內私家車和公共交通幾乎並重,要削減已有汽車數量則很難了,目前的措施都是控製汽車增量和使用量。要倡導自行車出行則需要道路為騎行進行大規模改造,而現在大部分道路均是從汽車的角度出發設計的。
我們在解決問題時,都會盡可能尋找根本解,這能從根本上長期解決難題。是否是製度化、模式化的措施,一個簡單的測試就是,它是否需要持續施行和人為幹預?如果一定時期施行後,能長期持續改變人的行為,則製度化模式化水平較高。但必須說明的是,如果問題非常嚴重,先采取措施緩解,然後尋找長期解決方案,才是比較恰當的選擇。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短期采取限行措施為何是必然選擇,短期措施會給根本解騰挪出時間和空間來。
我們可以看到,就交通擁堵而言,根本解其實有三,分別為長期見效、中期見效和短期見效:第一,發展便捷的公共交通;第二,優化道路、規範行車秩序;第三,用價格措施調節用車。這三者的共同點是,都是提升模式水平來解決問題,模式形成後會持續地影響人的行為。如果非把三者在企業管理找類比,發展公共交通相當於戰略調整和組織重構;優化道路、規範行車秩序相當於管理者進行的日常管理;而價格措施相當於獎懲措施與績效考評。
以“治堵”作為提升模式化水平的思維遊戲,總結起來有幾點:短期的非理性化措施易引發激烈批評,卻可能是獲得根本解的必須手段;長期策略往往最具有吸引力,但投入巨大、決策難,發揮成效也需要極長的時間與空間;中期手段如日常優化等常缺乏魅力,卻是最有效的方式;“價格措施”對人的行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必備的軟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