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端上的“電影博物館”
青年空間
作者:依江寧
電影的意義在於將生活的鏡子打碎,然後將碎片重新拚貼成另一麵鏡子。因此,在網絡時代,圖解電影會成為一種社交分享方式——逃離凡庸,共享自由,電影從未如此簡單。
中山大學畢業的吳沛和他的兩個80後搭檔自稱是怪蜀黍,用另一種眼光去打量電影,例如把電影截圖,加注解,變成電影小人書——“圖解電影”,在手機上幾分鍾了解笑點或淚點,看完或捧腹或惻然,再來深度了解感興趣的電影。
2013年,他們在深圳成立了蜀黍科技公司,就用這樣一枚APP,積累了500多萬用戶和上千位“創作團”網友,贏得了百萬融資。
有多少種創意,電影就有多少種看法——移動端上的“電影博物館”,讓手機突變成“口袋版電影院”,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和青春力的交融之美。
用漫畫的方式重新解構電影
吳沛喜歡電影,是藍光碟的發燒友,大學畢業時他從學校帶走的是厚厚的一摞碟片。下班後,他窩在房子裏一部一部看影片。看完後,意猶未盡,就到網上看看電影的評價和分享。
在逛“天涯”時,吳沛看到一種有趣的電影分享方式。有不少影迷是PS高手,通過電影片段截圖,配上自己獨特解讀視角的注釋,重新解構一部電影,吳沛就像在看一部有趣的電影連環畫。很多人留言討論。
每一個人看電影,其實都是在影像中找自己。
吳沛記得導演王家衛說過,電影的意義在於將生活的鏡子打碎,然後將碎片重新拚貼成另一麵鏡子。因此,在網絡時代圖解電影會成為一種很受歡迎的社交分享方式。
他把這個想法和大學時代的好友一交流,正在尋找創業項目的好友眼前一亮,說:“現在手機APP那麼多,就是找不到一款分享電影的好東西,我們何不一起做一款電影迷的觀影神器!”
一部完整的電影被截成幾百張圖片,製作者在每張照片下方添加注解,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電影。動一下手指,屏幕就切換到下一張。看一部電影,就像童年時翻看一本連環畫,影像變成圖像。
大家都拍手叫好。既然是“神器”,他們就拎出圖解電影的獨特點:獨特觀影方式,電影一秒變漫畫,簡而不減,小有乾坤;發現更大的世界,人無我有,人有我奇;深度解讀鏡頭前後,逃離平庸,領悟非凡,小白一夜變達人;一輩子的電影裝進口袋,時間流逝,從此甜美。
“通過獨特的產品和內容架構,將影像分解為結構化碎片,再用碎片重組為圖解作品,實現比影評和紙質書更生動、更真實、更豐富的圖文閱讀。”這就是吳沛對“圖解電影”APP的理解。
2013年7月,吳沛決定把興趣愛好變成職業。他從工作的音樂公司辭職,和兩個好友一起,在深圳成立了蜀黍科技公司,三個“怪蜀黍”開始打造心目中的“觀影神器”。
從二次創作到完全原創
電影的類型很多,先從什麼電影起步?三人一商量,先做大學時代最愛看的懸疑片。因為很多觀眾不敢看恐怖情節,又想知道結局,圖片連載是個不錯的選擇。
初期資源不夠,吳沛和小夥伴從各大論壇網站轉載相關的影片資源,做成圖解。熬夜整理,常常要忙碌到淩晨兩三點。做完一部電影的圖解,伸個懶腰打開看看,自己都被嚇得半死。
這枚形態新穎的APP被知乎網站推薦到“最美應用”頻道後,“圖解電影”聲名鵲起,用戶數火爆上躥,短短的一年就累積到了300萬用戶。
很快團隊擴充到8個人。很多來求職的就是資深影迷。23歲的張帆,一年前還是一名公務員,每天寫材料。下班後,他常常泡在電影論壇裏,討論、吐槽、寫影評。2014年4月,他聽網友們談起“圖解電影”APP上有海量的電影,以“連環畫”的形式存在,其中不乏一些找不到下載資源的冷僻影片。他花了一個小時翻閱了好幾部,有種一口氣看了很多電影的成就感,“效率太高了”。
因為從小就泡在家裏開的錄像廳裏,張帆看過的電影也有好幾千部,帶著分享的心情,他花了兩個星期的業餘時間,將電影《恐怖星球》看了五六遍,用“圖解電影”的方式將電影截圖做成了一份上百頁的“連環畫”。沒想到這吸引了很多網友的關注討論,讓他非常興奮,仿佛刻板生活裏透進一道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