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章 遊子回鄉(1 / 2)

S省,幾千年來曾有多個朝代在此建都立國,古有三秦大地之名。這裏人傑地靈,天險關隘眾多,渾然天成,臥虎藏龍。天然的地理環境,讓這片土地充滿了生機,沉澱著厚重的傳記和不朽的功勳。古有大秦天下,漢武威名,盛世李唐,又有絲綢之路千古名揚;今有中華農民土地革命運動的搖籃聖地以及國共聯合抗日的古城名鑒。

一方黃土地,千載偉中華。

領袖居山林,遙揮百萬軍。

巋然居高原,慧眼觀天下。

潛淵伏金龍,傲嘯風雲變。

披荊破浪不回頭,笑看倭寇棄甲還;

決戰激流逐梟走,重拾山河定乾坤。

說起三秦的由來,卻是要追溯到楚漢爭霸時期。公元前206年項羽引兵入鹹陽,殺了已歸降的秦王子嬰,並火燒鹹陽城,焚毀阿房宮,自立為西楚霸王。隨後,項羽以中國最高統治者自居,大封諸侯。其中將劉邦封漢王,都南鄭,轄陝南及巴、蜀之地。為防劉邦勢力擴張,牽製劉邦,他又將S省的關中和陝北一分為三: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今興平東南),轄鹹陽以西及G省東部地區;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今西安閻良附近),轄鹹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說:富縣、安塞、延安)轄陝北。故後世泛稱S省為“三秦”,鹹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不過古時三秦大地的地域很廣,泛指偌大一片版圖。

這塊土地上,曾經敘寫的不朽傳奇和創造的豐功偉績,筆墨難書;也成就了深厚的曆史名城的文化積澱。如今昔日的輝煌已遠去,改革開放的大潮席卷神州。

沿海省市在改革春風之下,日新月異地蓬勃發展。二十多年後,驀然回首,西秦省與之相比,相距甚遠。

淳樸的民風,秀麗的山河,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無以倫比的先天優勢,在如今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反而成了製約發展經濟的劣勢和症結之所在。天然的關隘,限製了交通;連綿起伏地數以萬計的山河,決定了經濟的發展方向;豐厚的文化底蘊,在一定程度上無形中給改革步伐造成了沉重的負荷。

於是,在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大潮中,西秦省逐漸在先鋒隊伍中不斷落後。原本顯赫的位置,已然讓了出去,為沿海省市所取代,逐漸落至中層乃至靠後。現實就是這樣,不發展創新,就是落後;經濟不發達,就得靠邊站。

北方發展經濟的速度,確實比不上南方。大山不如大海,種田的不如擺地攤的,坐辦公室的不如下海經商的,正經老實人不如能說會算的。實踐證明:守住農田不變的,不如飄揚過海亂竄的;墨守常規封建的,不如改革開放演變的。戰爭事實證明,落後就得挨打;現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事實證明,經濟發展緩慢就得受窮。

古話說的好,窮則變,變則通。近十幾年間,西秦大地上可謂是舊貌換新顏,古城長安也是繁華的大都市了。城市人口逾千萬,各大院校林立,高樓大廈數以萬記,工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城市發展帶動鄉村變化,市縣下轄的城鎮,也建設得有模有樣。雖然大多數城鎮都處在大山棧道中的平地上,但是人們的生活水平確是實實在在地提高了。

舉個例子吧。八十年代的時候,你要是想在一個北方的偏僻縣城中尋找氣車的影子,就如同你站在空巷的大街上四處掃描美女帥哥一樣,不容易找到啊!但是現在不同了;縣城街道上的各類車輛就像六七十年代吃大鍋飯似的,一到開飯時間,那個擁擠呀!沒點能耐或忍耐性不夠的人,還真是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