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貝裏琉(2 / 2)

接下來美軍的目光投向了貝裏琉島。貝裏琉島位於日軍內環和中環防禦圈之間,屬於帕勞群島。

貝裏琉島上麵修築了一個南太平洋最大的機場,並且附近有一個深水良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所以日軍從滿洲,抽調了關東軍第14師團,駐守整個帕勞群島,而防禦重點正是貝裏琉島。

關東軍第14師團,可是日軍精銳的常設師團之一,跟美軍之前遇到的樣子貨可是差地別。

在貝裏琉島上,原來駐守的海陸軍士兵就有六千多,第14師團來後,又增派一個聯隊並一個大隊,大概四千多人,加起來共計一萬多人。

在前幾次戰爭失敗的經驗中,日軍總結了一套全新的反兩棲登陸作戰方案,放棄了早期的海灘周邊防禦和魯莽的“萬歲衝鋒”。

采取將島嶼地勢複雜化的蜂巢式係統,構築了內島防禦鏈,準備憑借地形與永備工事將美軍拖入持續消耗戰。

美軍軍方卻並不知曉這一切,計劃用兩時間徹底占領貝裏琉島。

他們認為該島麵積不大,駐守敵軍士兵有限,地形不利於敵方重武器使用,總體對米軍不會構成大的阻礙。

而己方有飛機和軍艦支援,拿下貝裏琉島輕而易舉,可現實狠狠的扇了他們一記大耳光。

經過三的狂轟濫炸之後,1944年9月15日上午,美國海軍陸戰隊1師的五個營,在艦炮猛烈轟擊下,乘坐兩棲戰車和登陸艇向著貝裏琉島西海岸登陸。

驕傲自大的美軍士兵,人人都是心情輕鬆,有有笑,以為這次登陸會跟以前一樣簡單,飛機大炮把鬼子兵炸光了,隻要上去占領陣地就好。

他們做夢也沒想到,貝裏琉島的敵軍挖了五百多個地洞,構築了大量難以發現並有坑道連接的暗堡。

他們三的炮擊沒起任何作用,炮擊時鬼子兵都躲在工事裏,沒有任何損失。

等美軍炮火延伸時,大量的鬼子兵通過坑道進入陣地,給予美軍登陸官兵重大打擊。

整個海灘不一會兒,就全部堆滿了美軍的屍體與被損毀的裝備,海麵布滿浮屍,海水被染的殷紅。

第一次登陸行動宣告失敗,登陸部隊損失一半以上,超過一千名士兵陣亡或負傷,六十艘登陸艇,二十六輛裝甲車被擊毀。

美軍被狠狠教訓了一通之後,當選擇了敵軍攻擊稍弱的地點重新登陸,付出重大損失後,終於成功登陸。

穩住陣腳的美軍開始朝著貝裏琉島縱深攻擊,沒想到敵軍實在厲害,狙擊手無處不在,美軍衝擊一次次被打回來,炮艦炮火支援也沒用,兩隻推進了兩百碼。

美軍再次改變策略,不再進攻正麵高地,而是進攻側翼高地,在九月十八日成功打到了中部的機場。

之後整個戰局陷入僵局,持續鏖戰了七十三才宣告結束,美軍傷亡一萬五千多人,日軍也傷亡了一萬人左右。

李夢龍被係統送到了貝裏琉島鬼子勞工營中,在美軍攻擊機場時候被解救。

貝裏琉島上有一個,由三千多名棒子國勞工組成的勞工營,他們自願加入日軍軍隊服役,穿著日軍軍服,必要時候還會拿起槍,配合鬼子兵作戰。

到貝裏琉島戰爭結束,被俘虜的棒子勞工也不足三百,大都在和美軍的戰鬥中戰死了,很少投降。(在侵華戰爭中還有專門的棒子籍軍隊入侵朝,比日本本土軍隊還凶殘。)

華籍勞工和棒子國勞工不一樣,他們被鬼子從南洋或者朝擄來,穿著破衣爛衫,也吃不飽飯,被強迫勞動,經常被虐待。

要是棒子國的勞工被美軍抓住,那可是會被當作俘虜關起來的,運氣不好的,還會被拿去練槍法,而華籍勞工隻會被當作平民處理。

本來這批被解救的華籍勞工,是準備運往盟軍大本營澳大利亞的。

但是由於海軍陸戰隊1師傷亡慘重,補充兵又不足,人手緊缺,再加上軍艦都忙著攻擊貝裏琉島,暫時沒有回航計劃。

美軍少將——陸戰1師師長——指揮官威廉·魯佩圖斯,臨時決定把幾十名華工留下,用以搬運物資、修築工事。

作為唯一會英文的華籍勞工,李夢龍自然被任命為勞工的聯絡員,負責與美軍溝通。在運輸船上修養一晚之後,勞工就要重新回到貝裏琉島上。

以他的能力,在和平時期暗殺幾個士兵軍官可能不太難,可要是在戰場上,想要擊殺幾百個士兵和軍官,根本就不可能。

不戰場到處亂飛的流彈會不會要了他的命,最關鍵的是他不會使用現代槍械,就是幾百頭豬放在陣地上讓他打,估計他也打不中幾頭。

立在軍艦甲板上,迎著獵獵海風,李夢龍手中出現一個薄薄的白色玉片,正是能力兌換券,他拿在手中摩挲了幾下,有些不舍地歎道:“哎,好不容易抽到一個好東西,居然要浪費在這種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