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四年末至二十五年初發生了許多事,且件件都是足以動撼朝堂格局的大事:
十一月上,李隆基因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封賞一事,首次同宰相張九齡在朝堂上正麵衝突。此後李隆基采納李林甫意見,並詔賜牛仙客為隴西縣公加食邑實封三百戶,也預示著張九齡將被聖人所遺棄。
此後,武惠妃密報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聚於內第,以母失愛而有怨言”,李隆基因此大怒,於朝堂上商議廢黜太子,最終因張九齡哭勸而止。
半月後,蔚州刺史王元琰貪汙受罪,張九齡好友嚴挺之欲營救王元琰,被李林甫上報於聖人。張九齡為友辯護,被罷免宰相之位,改任尚書右仆射,後又因舉薦失當而再貶為荊州長史。
張九齡遭罷相,李林甫接替中書令。太子失去最大靠山,壽王李瑁卻因母而貴。
此間卻出了個小插曲,即李承恩入宮獻上清珠一事。
上清珠是十年前聖人親贈建寧王李倓之物,赤光吉兆的建寧王終於被尋回。他人未回宮,所受賞賜已如雪片飛來,此外再加食邑五千戶,實封五百戶,賜渭南縣一處占地四千畝的田莊。
但建寧王本人並不回十王宅忠王府,而是與李隆基一同住在大明宮內。
萬花穀與裴家因照拂皇嗣有功也受了許多封賞,裴元受封翰林學士,得以出入集賢殿書院查閱醫術。
二十五年四月二十日,張九齡外貶為荊州長史,武惠妃矯詔令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入宮擒賊,保護聖人安全。奉詔宦官讀過旨意後便將詔書收回了,太子三兄弟卻不疑其他,立刻帶著王府宿衛全副武裝進入內宮。三人本為護駕而來,卻被武惠妃傳為陰謀結黨、帶兵逼宮。
二十五日,李隆基下詔廢太子、鄂王、光王三人為庶人,流放襄州。詔書用詞極重,稱三人“同惡相濟,亦既彰露,鹹引其咎,孽由己做”。此後不久,李隆基再下詔書,將三人賜死。
史稱“三庶人事件”。
太子三人帶兵入宮時,於離正在蓬萊閣同李隆基下棋,算是目睹了這個烏龍的全過程。
武惠妃的驚慌失措自然都是做戲,並不算太高明。而李隆基的反應卻值得玩味:聽說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時,李隆基確實有些不知所措,震驚中帶著些許迷惑,說明他確實對此事毫無察覺;片刻之後似乎是想清了事情原委,他反倒出離的“憤怒”了。
高力士出門查看情形,發現太子三兄弟正與守門禁軍爭辯,要進宮親自同陛下解釋,請禁軍讓開道路。眾人刀劍皆在鞘內,全然沒有造反的氣氛,高力士便知道其中定有誤會,但全副武裝地進宮解釋,隻怕誤會將更深,便出言將三兄弟勸回了。
高力士將所見的一切如實彙報,並提出其中可能確有誤會,請陛下查實再判。
李隆基卻沒有消缺麵上怒氣,反倒順著武惠妃的哭訴而怒斥三個“逆子”,並隻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高力士是何等聰明敏銳之人,聞言後便退居一旁不再做聲,並在李隆基宣李林甫進宮商議後,以送“受驚嚇的建寧王”回宮休息為名,悄悄退下了。
“……”受驚嚇的建寧王嘴角微抽,牽著高公公的手下去了。
決定這次看似明顯烏龍、其實就是明顯烏龍事件走向的,並不是事實真相,而是李隆基的心意。
儲君不可輕易廢立,一旦開了先端,勢必會引發混亂。但這混亂其實也正是李隆基所求。主子無能,下屬往往團結;主子高能,下屬反而混亂。自古以來,令下屬吵架,也是明君的一大樂趣。
李瑛自開元三年起,已經當了二十二年太子,不僅會懈怠,也會麻痹,更會不耐。而李隆基卻是正值壯年、身強體健、能打十個,距離年老退位還有很長的時間線。他還意氣風發,自然是無法容忍一個成日不耐著何時才能取代自己的太子的,這也是皇帝和太子之間永恒的矛盾根源。
此時的李隆基雖並不糊塗,卻也同開元初年的心如明鏡相差甚遠。開元盛世被評為或超貞觀,令他更加自大唯我、剛愎自用。況且李唐建國以來僅玄武門就被血染過數次的政變頻率,也讓他無可避免的焦躁起來:爭儲之戰觸目驚心,太子這一次或許是無辜,那下一次呢?
自太子因母失愛而抱怨那一日起,就已注定了這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