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

掌故新知

廟會是北京千百年來的社會活動之一。廟會始於古代的“社祭”。社祭的時候,百戲雜陳,百貨雲集。有來看社祭(戲)的;有來看雜技的;有來買百貨的,所以社祭又叫“社會”。社是什麼?就是古代的土穀祠(土地廟),因此就有了“廟會”這個名稱。北京的廟會,從地區上來分,可以分為城區和郊區;從性質上來分,可以分為定期集市、小型物資交流會、小型商品供應站和以進香敬神為主要目的的集會。

早年由於娛樂場所太少,供應生活用品的商店不多,供應山貨的全在廟會,因此廟會就發達起來。定期集市的廟會有土地廟、花市、白塔寺、護國寺、隆福寺等,同時也是半集市半佞神迷信的東嶽廟,都是按照每旬日子輪流舉行廟會。上述的幾個廟會,除了花市是專供應生活用品和部分農具的,東嶽廟大部分是香客,沒有雜技場以外,其他4個廟會,內部大致一樣,而且趕廟會做生意的,也是原班人馬,由土地廟往東北城趕,趕到隆福寺,翻回頭來,再趕土地廟,所以廟會日期安排得也很恰當。這4個廟會,沒有香客,廟會裏主要的是刀剪針線、攏子、篦子、鞋麵、紙花等女工物品攤,刀、勺、籠屜、鐵鍋的山貨攤,兒童玩具攤、食品攤、書場、相聲場、雜技場……

隆福寺前殿配殿以前是一片廢墟,廟會就在廢墟上舉行。1951年,北京市政府鏟平了廢墟,改建了人民市場,修築了高大寬闊的罩棚,組織了各種行業,並在廟門內廣場東麵設立了百貨公司批發部。因為營業項目齊備,營業時間延長到夜晚,得到廣大居民稱讚。上世紀50年代初,土地廟、白塔寺、護國寺等3個廟會,每旬仍在輪流舉行,比以前更繁盛了。廟會的行業也由工商管理局組織起來,加以管理,取締了賣假藥、蒙騙人的生意。

還有一類小型商品供應站式的廟會,大部分在郊區農村中,這類廟會和古代的社祭極相近,隻是把燒香拜神“祭”的部分縮得很小,擴大了做生意和娛樂的幅度。北京這類廟會,解放以前有南郊的南頂廟、中頂廟,西郊的西頂廟,北郊的北頂廟,離豐台1裏地的看丹廟。廟會時期,有趕廟做生意的,有表演雜技的,做生意的大部分賣農具,杈子、筢子、掃帚、鋤板、木鍁、鐵鍬等。這些廟會在上世紀20年代前後就停止了。北頂看丹村的看丹廟沒香火,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起舉行3天廟會。解放後,政府把看丹的廟會組織起來了,各行生意,都一排一排、分門別類地售賣,合作社、國營商業也設立了營業站。

解放前,農曆四月初一到十五,是北京妙峰山進香的時候。半個月期間,日以萬計的香客彙聚妙峰山娘娘廟,朝頂進香,酬山賽會。40裏山路,燈火不絕,幡旗飄揚,有“自了心願”的茶棚、粥棚和給香客縫鞋的縫綻老會,給予香客方便。正月初一,海澱區的大鍾寺和西便門外的白雲觀,都舉行廟會,從前以進香敬神為主要目的的廟會,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已近尾聲,市民購物不以廟會為主要市場,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廟會被當作“四舊”而徹底禁絕了。

(選自《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劉鵬 著/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