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甲骨文出現得很早,但直到清代才被發現。當時,有一個名為王懿榮的官員在拿中藥的時候,看到龍骨這味中藥上居然有一些看似文字的圖案,就覺得很好奇,於是他又買了很多龍骨回家進行研究。通過仔細研究,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後來,人們找到龍骨出土的地方,發現了更多有文字的龍骨。從此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研究甲骨文。
甲骨文是現代漢字的祖先,同時也證明了我國的文明源遠流長。
古代的指南針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古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已經成為現實,比如,我們可以坐飛機飛翔在天空,可以坐潛水艇潛入深海,甚至可以帶上各種先進的儀器裝備去深山或沙漠探險。可在我們享受現代科技的時候,也千萬不要忘了前人的奮鬥與探索,正是他們的努力才點燃了現代科學的星火,就像我們現在使用的指南針,始祖就是古代的司南。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我國古人就已經發明並開始使用司南來指示方向了。當時,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看到自然界中存在著一些有趣的現象:有些石塊一碰到鐵,馬上就會被吸附住。於是人們就將這些石頭稱為“磁石”。後來人們經過探索和實驗,就利用磁石和鐵的這種原理,製成了司南。
司南就是古代的指南針,但它在外形上與我們現代的指南針有很大的不同。司南是由天然的磁石製成的,它的下部是一個金屬方盤,上麵刻畫著天幹、地支、二十八宿等古代天文要素。而方盤的上麵放置有一個可以自由轉動的磁勺,磁勺的勺柄就相當於指針,靜止的時候,勺柄是指向南方的。
不過在最初的時候,人們並不明白司南的勺柄為什麼總是指向南方,隨著司南的廣泛應用和傳播,這個謎底才終於被揭曉。原來,這是因為地球本身也是一個大磁體,司南受到地球磁場力的作用,所以會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司南的發明給古代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人們常常借助它來辨別方向。後來,司南還傳到了世界各國,廣泛造福於人類。
司母戊鼎現代社會中,鑄造技術非常發達,在技藝高超的技師手中,即使是再粗糙的金銀等金屬也能被打製成精美的飾品。在我國古代,手工業技術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但在很久以前的商周時期卻出現了工藝精美的司母戊方鼎,這不得不令人歎服。
司母戊方鼎是我國的寶貴文物,它是我國的考古學家於1939年3月在河南省安陽市郊考古時發現的,重達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形體高大而厚重,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現今被保存在中國國家曆史博物館中。
根據考古學家的考察發現,司母戊方鼎鑄造於商周時期。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青銅工藝高度發達的時期,當時的人們鑄造了很多青銅器精品,而司母戊方鼎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相傳,這個鼎原本是商潮時期的國君在祭祀母親時用的祭器,因為鼎的裏麵刻有“司母戊”三個字,所以人們就稱之為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鼎高大厚重,看起來非常有氣勢,製作的工藝也非常精美。它的鼎身呈四方形,中間為空的,有兩個鼎耳和四個鼎足。在鼎身之上,除了四麵的中央沒有花紋裝飾,其他的地方都雕刻有花紋,花紋的圖案多樣而精美,顯示出了很高的技藝水平。在幾千年之前的古代就能鑄造出這樣龐大而精美的器皿,的確讓人不得不歎服,也不得不讓人對它的鑄造方法產生強烈的好奇。
實際上,司母戊方鼎並不是整體鑄造,而是分開鑄造的,古人先分別鑄造好鼎身、鼎耳和鼎足,然後再將幾個部件合鑄在一起。
唐三彩我國古代不僅有著高超的青銅器鑄造工藝,而且在製瓷方麵的技藝也是非常高明的。古代留傳下來的很多瓷器都是現在很多古董收藏者的最愛,價值非常昂貴,其中的唐三彩更算得上價值連城的一類文物。
唐三彩是古代的一種瓷器,主要盛行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因為它總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所有後來的人們習慣於把這種瓷器稱為“唐三彩”。
早在很久以前,我國就已經有瓷器了。到了唐代,經濟和文化很繁榮,瓷器的製作工藝也越來越成熟。唐三彩就是當時用低溫燒成的釉陶器,它的製作方法就是:先用白色的黏土做好胎,塑造成所需要的形象,如花瓶的形狀、人物的肖像、動物的形象等,再塗上彩色的釉料,然後經過1000度左右的溫度燒結定型。在燒製的過程中,為了保持在適當的低溫,還要添加鉛這種化學物質。正因為這種獨特的工藝,唐三彩上的色彩會呈現出明顯的濃淡變化,看起來很不均勻,花紋也斑駁多變,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
其實,唐三彩的顏色不止三種,還有淺黃、淺綠、深綠、天藍、深紅等顏色,但主體上還是以黃色、白色、綠色為主。同時也因為唐三彩在燒製的過程中添加了鉛,而鉛對人體是有害的,所以,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少使用唐三彩來盛放食物或當做茶杯使用的,而更多地將它作為陪葬的器物。
由於年代久遠,所以至今留傳的唐三彩是非常少的。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唐三彩才顯得特別珍貴。
青花瓷也許很多人並沒有親眼見過青花瓷,但對這個名稱絕對是不陌生的。著名歌手周傑倫有一首非常有意境的歌曲名叫《青花瓷》,隻是那麼輕描淡寫的幾句歌詞就引起了人們對青花瓷的關注,並想要見見這青花瓷是如何“自顧自美麗”的。
青花瓷本是陶瓷工藝中的一種,就是運用天然的鈷料在白泥上進行繪畫裝飾,然後再在瓷器的胎體裏麵塗上透明的釉料,經過高溫燒製後,整個瓷器就會呈現出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成為白底藍花的釉下彩瓷。因為青花瓷看起來非常精美,而且還很有民族特色,所以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我國的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但是那時候的製作工藝還不是很成熟,瓷器容易破碎,所以留傳下來的數量不多。青花瓷的大量燒製是在元代,尤其是以景德鎮的青花瓷最為著名。當時的青花瓷構圖精美,而且很有層次感,瓷器中的圖案主要有代表吉祥的動物、各種各樣美麗的花朵、生動形象的人物,有時還會配上一些詩詞作品。當時青花瓷的製作工藝很高,產量也很多,人們不僅喜歡用青花瓷來裝飾自家的宅院,還將很多青花瓷銷往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國家,這樣,青花瓷的知名度就越來越高了。
明清時代,青花瓷的製作工藝進一步完善,不僅是燒製技藝更加成熟了,而且還在繪畫裝飾上還增添了一些時代元素,所以在這段時間,青花瓷成為瓷器中的絕對主導。
古代書信的保密措施現今,我們通過郵局寄信或是傳送一些私密、重要的文件時,一般都會先用信封、檔案袋等裝好密封,然後還會蓋上郵戳或印章。其實不僅是現代人有這樣的保密意識,古代的人也是一樣的。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古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在竹簡和木櫝上寫字。竹簡和木櫝就是由許多竹片和木塊用繩子穿成的,外形上比較厚重,也不能像紙張一樣能通過粘貼的方式密封。人們在寫好文字後,通常隻能先卷起來,然後用繩子捆好。這樣的方式是不能保密的,如果有人解開繩子看了裏麵的內容,然後又照原樣將繩子係好,收件人也不會知道是否已經有人偷看過了。後來,有人為了防止別人偷看,就發明了一種專門針對竹簡和木牘的保密裝置——封檢。
封檢其實就是一塊特殊的小木板,它的正麵有一個方形的凹槽。當竹簡和木櫝用繩子係好後,就把封檢放在卷軸的外麵,再將繩子的結放到封檢外側的凹槽裏,然後用一種專門的泥封好,並在泥上蓋能代表發信人身份的印章,等泥幹以後就可以郵寄了。這樣,一旦有人想偷看文件中的內容,就必然會破壞封好的泥,收信人也能從泥上的印記看出來。這種方式雖然看起來有些麻煩,但在廣泛使用竹簡和木櫝的時代卻是人們寫書信時保密的主要方法,非常實用而有效。
造紙術發明以後,古人也就慢慢地開始使用紙張來寫書信了。寫好之後,他們也會像我們現在一樣,外麵用一個信封裝好,然後將封口粘好,蓋上自己的印章,這樣就能很好地保密了。
古人的計時方法我們現在的人一般會通過鍾表來看時間,在古代社會,雖然並沒有這樣精確的計時工具,但人們為了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生產,同樣也需要知道時間,於是,人們就在長期的觀察和實踐中發明了一些計時的工具和方法。
首先,古人會利用太陽來觀測時間,他們常常根據天空中太陽位置的變化和太陽照射下物體影子的長短來測定時間。早在春秋時期,我國的古人就已經用土圭來測時間了。他們會在陽光下豎起一根木杆,通過觀察杆子的影長來看時間。但由於這種方法隻能得到一個大概的時間,所以人們又發明了日晷。日晷就是將銅製的指針安放在石塊做的圓盤之上,圓盤上刻有十二個大格,每一格為兩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指針的影子就會移動,古人就通過指針位置的變化來判斷時間。其實,我們現在所用的鍾表就是從這一計時儀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其次,古人還發明了漏壺,在漏壺中裝水,以滴水的多少來計算時間。古人常用的漏壺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壺的底部開一個孔,壺中插一個有刻度的標尺,這樣就可以通過觀察標尺上的數字來計時了;另一種是將漏水中滴出的水用一個容器接住,在盛水的容器中放置標尺,這樣也能通過觀察標尺上的數字來計時。然而,在使用的過程中,隨著水量的減少,漏壺中的壓力也越來越小,所以水滴的速度會逐漸變慢,這樣誤差也就會逐漸增大。
雖然古代的計時方法都不能像現在的鍾表一樣得到準確的時間,但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正是在這樣一步一步的探索中,我們的科學才會不斷進步。
“彈指一揮間”和“一刹那”有多長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常用“彈指一揮間”和“一刹那”這兩個詞來形容極短的時間,如偉人毛澤東就曾經以“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來感慨歲月匆匆而過;而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用“一刹那”來形容時間過得非常快。那麼,這兩個詞究竟是指多長的時間呢?
“彈指一揮間”實際上是一個來源於佛教的詞語,所謂的“彈指”其實就是撚彈手指,讓手指發出聲音的動作,佛教徒常用這個動作來表示歡喜、忽然領悟、讚歎、警告等感情。做一次“彈指”的動作需要的時間是非常短的,大約為7.2秒。這麼短的時間過得自然是非常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