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華醫藥平衡自然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
遠古時期的神農氏是開啟我國文明的始祖之一,他嚐遍百草,為人類找到了許多珍貴的藥材品種和食物品種。到了秦漢時期,一些醫學家傳承了神農氏治病救人、努力探索的精神,搜集、總結、整理了很多醫學成果,編成了《神農本草經》這本重要的醫書。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這本書雖然名為《神農本草經》,但它並不是神農寫的,而是秦漢時期很多醫學家在總結當時醫學成果的基礎上編寫而的成,最終完成於東漢時期。
這本書共分為三卷,以上、中 、下三品的形式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中藥,其中上品的藥物主要用於養生滋補,沒有毒性,可以長期服用;中品的藥主要用於養生或者治病,有些藥物有毒;下品的藥多是一些帶有毒性、不能長期服用的藥。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采集時間、適用的疾病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對各種藥應該怎樣服用才能提高藥效也作了簡單的說明,語言樸實自然。
更加可貴的是,書中還記錄了許多有實用價值的醫學成果,如列舉了治療一些疾病特別有療效的藥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大黃可以瀉火等;同時還指出了服藥的時間應該根據患病的位置來確定,如果是胸部以上的部位有病,應在飯後吃藥,如果是在腹部以下的部位,應該先服藥後吃飯,等等。這些都是在先進醫學中得到證實並廣泛應用的醫學理論。
這本書自問世以後就對我國的醫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古代的很多醫生就是通過學習這本書才掌握了豐富的古代醫學理論知識。
現存最早的中醫書《黃帝內經》
很多人看到這本書,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易筋經》、《九陰真經》這類修煉內在氣功、能練就蓋世功夫的武林秘籍,可實際上這本書並不是這樣的。《黃帝內經》是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一本中醫書,主要講的是醫學方麵的知識。
《黃帝內經》是我國保存至今最古老的一本中醫書,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在醫學理論界,這本書的地位是很獨特的,它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本以聖王之名命名的書。相傳黃帝懂得醫術,也時常會跟臣子們探討醫學,這本書的書名就來源於黃帝坐明堂與臣子們談論醫學道理的傳說。
《黃帝內經》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學經驗,運用陰陽、五行等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病原因及疾病診斷、治療與預防等各個方麵做了全麵的闡述,而且還涉及一些天文、生物、地理、心理等方麵的思想,可以說內容是非常豐富的。
以前,很多人以為《黃帝內經》是一本講內在規律的書,所以把它列為內科的書,但專家解釋說,它其實是一部講“內求”的書。“內求”其實就是通過內部的調整和療養來保持身體健康,而不是通過吃藥、手術來治病。這本書中隻有十三個藥方,其中的很多內容都強調通過調整氣血、經絡和髒腑來保持健康,這就是它求內的一個表現。這種思想很像我們現在的養生學。
這本書在我國醫學史上影響非常大,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醫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都曾經學習和鑽研過這本醫書,並從中吸取了不少。
不朽的醫學巨著《千金方》
人生在世,最寶貴的就是生命。人們隻有先好好地活著,才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人的生命隻有一次,可在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中,人們卻不免要受到各種疾病的困擾,因此,醫生也就成為了治病救人的戰士,而那些能治病救人的藥方的價值自然也就非常大了。我國古代就有一本書叫做《千金方》,書名的意思就是說,這是千兩黃金也不換的治病之方。
《千金方》的全稱為《備急千金要方》,作者為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孫思邈是唐代時期有名的醫學家,他非常重視生命,很講究醫德。當他看到當時的醫書很多但都不係統,人們查找起來很不方便,而且有些書中的記述還有錯誤時,就在總結前代醫學成果的基礎上,曆經五十多年的努力和積累,編寫成了《千金方》這本藥書。全書共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合方論五千三百篇,還收錄了已失傳的多種醫學文獻,是一部不朽的醫學巨著。它不僅受到了我國醫學家的高度重視,而且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與其他純醫書不同,《千金方》有自己的特色,它不僅講了醫藥知識,還特別強調醫學倫理,突出醫生這個職業應有的道德操守。作者以《千金方》作為書名,實際上就是為了強調醫生救死扶傷的職責,同時也想告誡醫生應該尊重生命的價值。
正因為孫思邈在醫學方麵的突出貢獻,在他逝世後,後人一直尊稱他為藥王,並將他故鄉的五台山改為藥王山,還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以表達對他的紀念。
悉心辨真假的《本草綱目》
在學習和做事時,最可貴的品質就是實事求是,隻有保持誠實的品質,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把事情辦好。正是抱著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寫成了我國曆史上偉大的醫藥學著作《本草綱目》。
李時珍是明代時期偉大的醫學家,當時,他在行醫過程中發現古代的醫書中存在不少錯誤。為了修正這些錯誤,他用了三十餘年的時間,翻閱前人文獻、親自考察和實踐,終於整理彙編成了《本草綱目》這本著名的藥學書。全書共有五十二卷,約一百九十萬字,書中記載了1892種藥物(其中有374種藥物是新增的),收集醫方11096個,而且還繪製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同時在語言文字、曆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麵也有突出貢獻。
這本書雖然屬於彙編作品,但作者並沒有照抄原書,而是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思考對前人的觀點進行辨別驗證,同時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新想法。作者在書中糾正了古人的很多觀點。比如南星與虎掌本來是同一種藥物,過去卻被誤認為是兩種藥物;葳蕤和女萎本是兩種藥物,結果卻被認為是一種。除了這樣的修正之外,書中還采用統一的格式,改進了中國傳統的分類方法,如書中對各種藥物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將藥物按照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排列等。
《本草綱目》彙集了我國十六世紀以前的藥學成就,記載了很多寶貴的醫學資料和醫學實踐成果,價值非常高,所以這本書一直深受古今醫學家的喜愛,學習中醫的人幾乎都會讀這本書。
“杏林”的由來“杏林”這個詞一般人可能會覺得有些陌生,可對於中醫藥界的人來說,這個詞卻是非常熟悉的。人們常用“杏林”來指代中醫界,將中醫界的人稱為“杏林中人”,而且還常常用“譽滿杏林”一詞來讚美那些醫術高明、德高望重的名中醫。那麼,“杏林”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人們之所以將中醫界稱為“杏林”,來源於中醫界廣泛流傳的這樣一個典故:
在三國時期,東吳有位名叫董奉的名醫,他醫術高明,能起死回生。他隱居深山,但為人熱心,經常免費為人看病。據說他看病時也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幫人看病時從不收錢,隻是對找他看病的人有些特殊的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園子裏栽5棵杏樹;輕病被治好的則栽種1棵。由於他的醫術非常高明,許多求醫者都慕名前來,病治好之後,病人都會遵照他的要求在園中種植杏樹。
就這樣,一年年過去了,經他治愈的病人不計其數,他園中的杏樹也越來越多,變成了一片很大的杏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節,累累紅杏掛滿枝頭,非常好看。一些人看到這種情景,都想爭著來買董奉園中的杏子。董奉又告訴人們,凡是到他這來買杏的人,不需要付錢,隻要留下一些糧食,就可以自己去林中摘杏子了。於是,每年豐收季節,董奉家的糧倉總是積滿了糧食。他又用這些糧食去救濟貧民,做了很多好事。
後來,董奉去世了,可“杏林”的故事卻一直流傳下來,後代的一些名醫也像他一樣濟世救人。慢慢的,“杏林”也就成中醫界的別稱了。
中醫診脈創始人扁鵲中國曆史上不僅留傳下來很多醫學著作,而且還留下了眾多名醫。扁鵲就是我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神醫,他創立了中醫診脈的方法,相傳他能通過觀察病人臉色、診脈這樣的方式了解病情,並且對症下藥,醫術非常高超。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名醫,真名叫做秦越人。真正的“扁鵲”原本是古代傳說中能為人解除病痛的一種鳥,因為秦越人的醫術非常高明,百姓敬他為神醫,所以也就稱他為扁鵲了。
扁鵲年輕的時候特別好學,喜歡鑽研醫術,後來他學有所成,就開始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將自己學到的醫術用來治病救人,幫助人們解除痛苦。他在總結前人醫學成果並結合自己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把脈搏)這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種方法中,他最擅長的是望診和切診。他切脈的技術非常高超,隻要將手放在病人脈搏上,基本就能了解病情,並且開出正確的藥方。
扁鵲的醫學技術非常全麵,婦科、兒科、內科、外科、五官科等幾乎無所不通,當時的很多人都慕名前往,請他去各地看病。一次,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害怕,就連忙去請扁鵲。扁鵲看了看他的臉色,並幫他切了脈,然後說,趙簡子血脈正常,沒有什麼大病,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兩天半後,趙簡子果然蘇醒了。
扁鵲不僅有著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而且還很有醫德。盡管在當時很有名氣,可他一直都謙虛謹慎,從不因為自己有高超的醫術就感到驕傲,這種品質是非常可貴的。
“醫聖”張仲景東漢時期的張仲景是我國古代的又一位名醫,因為他醫術高明,人們都稱他為“醫聖”。
張仲景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員家庭,從小接受了比較好的教育,喜歡讀書而且特別喜歡閱讀醫學方麵的書籍。後來,他聽了神醫扁鵲的故事之後,對扁鵲非常崇拜,也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年輕時就跟隨當時非常有名的醫生張伯祖學醫,更加努力地鑽研醫術,最終學有所成。
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是東漢末年,那時候社會不穩定,戰爭不斷,各種流行病也經常泛濫。在張仲景還很小的時候,他的家族本來很大,可是在之後不久的十年時間內,他家族中大多數的親戚就因病去世了,其中大部分人都死於傷寒病。傷寒病在今天看來並不是什麼能奪走人命的大病,可在當時,由於人們不重視醫藥,很多人病了不懂得去看醫生而是去求巫師看病,所以很多人都因為傷寒病而丟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