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對待孩子(1 / 2)

包?容——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對待孩子

☆ 看孩子不順眼,是因為自己修養不夠。

☆ 心懷鬼胎的人吃飯都不香,而內心亮堂寬闊的人,卻能裝下所有知識與財富。這就是為什麼完善人格是教育核心任務的真正理由。

☆ 父母有責任把這朵玫瑰傳遞給孩子。

☆ 人的自私形成的深層原因是優越感,就是站到一個山頭上,仍然隻看腳下,不看路。

☆ 教師和家長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主動性,而不是去控製甚至摧殘它。

我的朋友中裏巴人(《求醫不如求己》作者,中醫研究者)說,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身體是自己的,猶如孩子是自己的,疾病就是孩子的惡作劇,是孩子野性的一種宣泄。它是一種巨大的能量,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動力。我們卻往往敵視和恐懼這種能量,不惜耗費更多的能量來清除它,這無異於自相殘殺。

中裏巴人進一步指出,對待自己的身體就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應該關心它、幫助它、引導它、鍛煉它,不要漠視它、壓抑它、強製它、仇視它。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我們要去傾聽他的訴說,而不要一棒打死,或者交給警察、送進監獄,當然也不可放任自流。

回到教育上,孩子的成長就像身體的成長,不聽話、叛逆、頂撞,其實就像偶爾小恙。身體就像孩子,孩子就像身體,很多人想得到卻難以做到。

不能善待孩子,是否可以等同於“自虐狂”?控製孩子的自然、自由生長,壓抑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是否可以等同於古代裹腳導致身體重要部位——腳的異變與畸形?

教育的秘訣是真愛。真愛,就像對待自己身體的愛。

身體本體的存在與孩子天性的存在是一致的。善待、遵循孩子的天性,是教育走出迷途的必然選擇。

培根說過:“天性常常是隱而不露的。一個人的天性不長成藥草,就長成莠草。所以應當及時灌溉前者而芟除後者。”

什麼是天性?天性就是孩子身上突現出的稟賦。天性既有從父母身上繼承的遺傳品質,也有蘊藏在孩子身上的特殊天分,潛伏在孩子靈魂深處的固有品格。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孩子的天性也如此,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個體的千差萬別。教育者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尋找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把自身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讓我們看看愛因斯坦的成長曆程:

愛因斯坦生下來除了頭顱比正常的嬰兒大之外,其他方麵和正常的嬰兒一樣,不過語言發音比正常的嬰兒要晚一些,到了三歲還不會說話。母親用美妙的音樂把孩子帶入充滿夢幻般想象力的藝術殿堂,在悠揚的小提琴旋律中,小小的愛因斯坦忘掉了一切,陶醉在音樂的世界裏。

愛因斯坦的父親最能理解兒子,他知道兒子在想什麼,兒子想要做什麼。就在小愛因斯坦厭倦課堂老師的說教,對數學和物理發生濃厚興趣的時候,父親把一顆指南針放在了兒子的手上,從此,這顆指南針為愛因斯坦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父親和母親不但把各自的優秀品質傳承給愛因斯坦,而且還幫助愛因斯坦釋放出其靈魂深處強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像培育一棵幼小的秧苗那樣,為它提供充足的土壤、陽光、空氣和雨露,為它創造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愛因斯坦在父母的關愛與嗬護下,如饑似渴地汲取數學和物理學知識,這時,愛因斯坦的興趣逐漸轉移到理論物理學的研究上。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就對感興趣的事物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這是一種人類獨有的最優秀的創造性思維的品質,可是這個擁有純真天性,充滿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奇才,最初因為懷疑牛頓的經典力學,而被人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瘋子。他常常在課堂上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讓教授尷尬地無法回答而當眾出醜。大學裏的學術權威對他異想天開的荒誕想法感到匪夷所思,進而橫加指責,但是愛因斯坦的思想早已深入浩瀚無際的宇宙空間,去探索研究更深層次的物理問題,絲毫不為批評指責所動。20世紀初,年輕的愛因斯坦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相對論,開創了理論物理的新紀元。

愛因斯坦曾是一個笨孩子、學習成績糟糕的差等生,從他成長為傑出科學家的經曆,我們可以到很多啟發。同樣,下麵這個故事也會啟發我們的思考。

多年以前的一個晚上,有個年輕的母親正在廚房裏洗碗,小兒子獨自在灑滿月光的後院玩耍。年輕的母親不斷聽到兒子蹦蹦跳跳的聲音,感到很奇怪,便大聲問他在幹什麼。天真無邪的兒子也大聲回答:“媽媽,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這位母親並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責怪兒子不好好學習,隻知道瞎想,而是說:“好啊,不過一定要記得回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