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永遠不對孩子說“你不行”(1 / 3)

信?任——永遠不對孩子說“你不行”

☆ 什麼是支持?大張偉說了一句很精彩的台詞——假如全世界的人都背叛了你,我會站在你身後背叛全世界。

☆ 自行車有兩個輪子,本來很難平衡的,特別是在你的第三方力量介入以後它更難平衡了,可是我們現在看街上騎自行車的人都能平衡。然後我想起我原來學自行車的時候,突然有一次就能平衡了。所以我就在想為什麼我們把它叫自行車,這個名字很有意義,兩個輪子就能平衡就能往前走。其實人的內心世界也是一樣的,基本部件都應該要具備,自行車的基本部件是一個前輪,一個後輪,一個鏈條,一個車把手,其他都是附件了,但是最主要的是這幾個部件讓自行車能夠前行。我把前輪比做一個人內在的自信。一個人反複的小成功,最終就會上升為自己的自信心。

對於成績暫時不理想的孩子來說,教育者的信任與包容是最偉大的精神力量。

階梯式學習法的創始人程鴻勳教授指出:“作為父母,對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堅持對孩子的信心和期望,更要尊重和信任,寬容和期待,肯定能獲得成功。”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往往會迷失方向,他們更多地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分數,把成績和分數直接與對孩子的期望和信心掛鉤。看見好的成績就喜出望外,看見壞的成績就怒不可遏,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讓孩子飽受皮肉之苦。

父母對孩子要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要尊重和信任孩子。

托馬斯·愛迪生是美國發明家。他一生中的創造發明多得令人難以置信。據統計,僅在1868~1928年間,他在美國國內注冊的專利就有1091件,在國外注冊的有1200多件,僅1882年一年,就注冊了107件。像我們熟知的留聲機、白熾燈、電車、幻燈、電影等都是他的發明。隨著他的巨大成功,一頂頂桂冠紛至遝來,有人稱他為“魔術師”,還有人稱他為“發明大王”、“天才發明家”。可誰會相信這位發明大師所受的學校教育累計起來,也不過三個月?在學校裏他已被斷定為“笨蛋”,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那他成才的秘訣何在呢?

1847年,愛迪生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的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裏。童年時的愛迪生好奇心極強,而且有個習慣,對一切事物總要追根溯源弄明白。5歲的時候,有一天他突然失蹤了,大人找了一整天,才在一個倉庫裏發現了他。原來他在一本正經地孵小雞呢!

上學後,由於他經常提一些古怪的問題,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是個笨蛋,常有人欺侮他,嘲笑他。終於有一天,古板的老師把他的媽媽叫了去說:“托馬斯這孩子真沒辦法,他自己一點也不用功,還老提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來擾亂秩序。昨天他居然提出什麼2加2為什麼等於4的問題,我看這孩子實在太笨,留在學校隻會妨礙別人,還是把孩子領回家吧!”

就這樣,僅在學校讀了三個月的書,小愛迪生就輟學在家,一邊跟父親學木工,一邊跟媽媽學知識。“知子莫如母”,當過小學老師的媽媽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她認為,孩子好問,愛思考,正是與眾不同的天賦。於是,在家裏,媽媽成了愛迪生的最好老師和知心朋友。媽媽給愛迪生講童話、地理、曆史、科學。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冬天裏,坐在房門前一邊曬著溫暖的太陽,一邊接受媽媽的教導;夏日裏,在父親搭起的吊腳樓上沐浴著習習涼風,接受媽媽諄諄的教誨。她溫和的微笑,甜美的聲音,化作和風,化作細雨,滋潤著孩子的心田。

在愛迪生9歲生日那天,母親給了他一本物理實驗方麵的書。愛迪生如獲至寶,著了迷似的讀了起來。就是這本書激發了愛迪生對科學的興趣,最終取得了成功,成為了眾所周知的大發明家。

讓我們靜下心好好回顧一下,在愛迪生成長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是什麼呢?那就是母親對他的教育。母親對他的尊重、信任以及種種鼓勵,使得愛迪生能造就輝煌。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不要總是板著臉,更不能因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就恨鐵不成鋼。

弗雷德是紐約大學小兒神經外科中心主任,他的醫術非常高明,堪稱世界一流。由他開創的包括骨髓移植與腦瘤切除在內的多項外科手術,使許多人獲得新生,而這些病症在過去被認為是無法治療的絕症。

弗雷德曾經寫了一本專著,書名為《生活的饋贈》。在該書的扉頁上,他寫道:“送給墨非先生:您永遠是我最敬愛的老師,我將永遠銘記我在河穀小學讀5年級時您給予我的關心和幫助,您的熱誠與善良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書出版後,弗雷德首先把書寄給了這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