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讓孩子像野花一樣成長
☆ 人有了勝負心,就一定是輸的。教育更不能倡導勝負心,而應當倡導自豪感(超越自己而實現)。
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形成以及能力的培養,其邏輯起點都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礎上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信心就像能力的催化劑,可以將人的潛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推進到最佳狀態。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每個父母的首要職責。樓旨君是一個很成功的家長,她的三個女兒都出類拔萃。她對教育孩子頗有感受:
我的小女兒王蕤,因三歲時做過扁桃腺手術,嗓音就粗,在幼兒園唱歌時,常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她為此很自卑,不願去幼兒園。當時,我差點對孩子說嗓子不好是遺傳,媽的嗓子就不好,可話到嘴邊轉念一想,如果這樣回答孩子,她會對自己的嗓音永遠沒有信心。於是我就回答她嗓子不好,要多唱、多練,不怕人笑話才能練好。比如戲曲大師程硯秋先生,原來嗓音並不好,經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京劇界的四大名旦之一。
這之後,王蕤每天從幼兒園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收音機讓我和她一起練唱,慢慢的,就成她一個人唱。後來我們讓她把練熟的歌唱給別人聽。14歲的時候,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少年時代》節目聘請她做業餘主持人,她主持的節目受到了聽眾的一致好評。
孩子可能會為自身的某些缺陷而感到自卑,自卑是一種消極心理,是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絆腳石。父母有必要幫助孩子正確地麵對自身的缺陷,重新樹立起自信,盡量少責備孩子,不否定孩子。
伊爾·布拉格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獲普利策獎的黑人記者,他小時候家裏很窮,父親是個水手,每年來往於大西洋各個港口之間。有很長一段時間,布拉格認為,黑人是不可能有什麼出息的。
細心的父親看出了這一點。一年,他帶兒子去參觀凡·高故居,在看過那雙裂了口的皮鞋之後,布拉格問父親:“凡·高不是位百萬富翁嗎?”父親回答:“他是個連妻子都沒有娶上的窮人。”
第二年,他又帶兒子去了丹麥,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布拉格又困惑地問:“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宮裏嗎?”父親回答:“他是位鞋匠的兒子,就生活在這閣樓裏。”
從此,布拉格的人生觀發生了完全轉變,他說:“我慶幸我有位好父親,他讓我認識了凡·高和安徒生,麵對這兩位偉大的藝術家,我告訴自己,人的成功與貧富毫無關係。”正是認識到這一點,伊爾·布拉格走向了自己的成功。一個人人生軌跡的轉變,莫過於思想深處的轉變與觸動。
對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孩子,教育者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嗬護他受傷的心靈,使他不會因此而喪失自信心,並對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表示讚賞。
有個孩子對一個問題一直想不通:為什麼他的同桌想考第一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卻隻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後他問媽媽:“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和他一樣聽老師的話,一樣認真地做作業,可是,為什麼我總比不上我的同桌?”媽媽聽了兒子的話,感覺到兒子開始有自尊心了,而這種自尊心正在被學校的成績排名傷害著。她望著兒子,沒有回答,因為她不知道該給兒子怎樣的回答。
又一次考試後,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回家後,兒子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她真想說,人的智力確實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腦子就是比一般的人靈活。然而這樣的回答,難道是孩子真想聽到的答案嗎?她慶幸自己沒說出口。有幾次,她真想重複那句被成千上萬的父母重複了無數次的話——你太貪玩了,你在學習上還不夠勤奮,和別人比起來還不夠努力……然而,像她兒子這樣不夠聰明,在班上成績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時活得還不夠辛苦嗎?最後她沒有那麼做,她想為兒子的問題找一個完美的答案。
兒子小學畢業了,雖然他比過去更加刻苦,依然沒有趕上他的同桌,不過與過去相比,他的成績一直在提高。為了對兒子的進步表示讚賞,她帶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她回答了兒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