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給每個孩子一份私人進程表
☆ 小學是培根的階段,初中是開花的季節,高中是結果的時期。小學階段應當是浪漫的,與學校好壞關係不大,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是第一要務,美好的童年是一個人成長的文化之根。初中階段是理性時期,要嚴格,高中是綜合時期,要注重培養能力。
☆ 寒暑假是徹底屬於孩子的日子,家長應學會放飛孩子。如果把各種學習班當做任務一樣強加給孩子,等於剝奪了他們的童年。建議大家在這個假期裏,嚐試把幾個家庭組織到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這樣,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能找到相互之間充分享受的快樂時光。
教育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的。對每一個不同的個體實施相對應的教育策略,這樣才能順其天性使其自然發展。正如英國教育家查爾斯·漢迪指出的:“對教育而言,真正需要的不是國家製定的進程表,而是給每一個孩子的一份私人進程表。”
我們需要接納宏觀教育下對孩子教育的指導,但並不一定需要強製執行統一的教育模式與方針,最重要、最切實際的教育理念還是要注重孩子的個性特點,這是真正實踐教育的有效途徑。
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有所期望,但是有時候孩子並不理會父母的期望,他們有自己的興趣。198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拉姆齊,小時候就有過這種經曆。
1919年,拉姆齊隨父母遷居藝術之都——法國巴黎。拉姆齊的母親天生喜愛藝術,到了法國以後,便產生了每月帶兒子去盧浮宮培養他的藝術興趣的念頭。沒有料到的是,第一次參觀盧浮宮時,拉姆齊對欣賞藝術毫無興趣,在每件作品前隻是匆匆掃兩眼就拉著母親快走,而她這時還沒來得及開始講解呢!結果,不僅沒能讓孩子喜歡上藝術,連自己也沒能好好地欣賞一下那些藝術珍品。雖然大失所望,但是母親還是期望以後再來的時候,能讓兒子喜歡上藝術。
後來,母親又帶著拉姆齊去參觀其他博物館。在參觀科技博物館的時候,細心的母親發現兒子對那裏的展品特別有興趣。剛剛4歲的拉姆齊圍著輪船、火車頭、蒸汽機之類的展品轉來轉去,還不停地問母親:輪船和火車頭為什麼會跑?蒸汽機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勁?
母親終於明白了孩子的興趣所在,於是把一個月參觀兩次盧浮宮的計劃,變成了一個月參觀兩次科技博物館。
70多歲的拉姆齊回憶起童年在巴黎的經曆時,對藝術大師們的作品早已毫無印象,甚至不能肯定是否參觀過盧浮宮,但是對博物館裏的一艘軍艦卻記憶猶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應當從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而不是從教育者的主觀願望出發。拉姆齊的母親就做到了這一點,當她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時,立即改變對孩子的培養方式,而從孩子的興趣著手。
當孩子的興趣愛好與父母的期望不同時,明智的父母會懂得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培養孩子。
孩子的未來應當由他自己決定,而不是由教育者決定。隻有孩子自己最了解自己喜愛走什麼樣的道路,隻有孩子才最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
作為教育者,隻是幫助孩子做決定,給他提一定的建議,而真正的決策者是他自己。
多伊西出生於1893年,正值美國經濟危機時期,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而很多方麵不可或缺的工程技術人員卻沒有受到嚴重影響。於是身為工程師的多伊西的父親認為孩子長大後必須做工程師才能保住“鐵飯碗”。因此在多伊西上中學的時候,父親就嚴格管教他,要他學好學校裏的刻板課程。但是多伊西愛好廣泛,既對生物、化學和物理類的課程感興趣,也對倫理學、哲學方麵的書籍感興趣。他既能把精力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中去,又能對學校課程應付自如。所以在整個中學時代,他的成績都是中等偏上。他父親也覺得很正常,沒有過多幹涉他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