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母親的呼喚是世上最動聽的聲音(1 / 2)

母?愛——母親的呼喚是世上最動聽的聲音

☆ 母親是愛的化身,有很強的親和力與凝聚力。

☆ 母親是一個家長角色,更是一個女性角色。

☆ 培養習慣重在一個月,關鍵在頭三天。培養好習慣需要用加法,持續21天就會成形;矯正壞習慣則需用減法,逐步減少不良行為的次數。

但丁說:“世界上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母愛是一種本能。沒有什麼比母愛更能打動人。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啟蒙教育。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她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謊話,也可以教導孩子成為勤奮誠實、永遠努力爭取第一的人。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像今天十幾歲的少男少女一樣,厭倦了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管束,於是離家出走了。

她離家出走本想成為一個老成練達的人。然而不久,她開始情緒低落,又加上找不到工作,生存成了問題。於是,她走上街頭淪為一名風塵女子。幾年過去了,她的父親去世了,母親也上了年紀。

這些年來,母女之間從未有過任何聯係。一個偶然的機會,母親聽說女兒的下落,她開始到女兒所在城市的貧民區去尋找女兒。在每一家收容所門前,母親都要停下來,並提出一個小小的請求:“您能允許我把這張畫貼在這兒嗎?”在畫上,有一個微笑著的頭發花白的母親,下麵還有一句手寫的話:“我依然愛你,快回家吧!”

又是幾個月過去了,一切照舊。有一天,女孩流浪到一家收容所準備吃一頓救命飯。她坐在那兒,心不在焉地聽著那裏的服務章程,而眼睛卻始終在收容所的布告牌上掃來掃去。

當她站在畫前麵的時候,淚流滿麵,她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這時,天色已晚,但是畫上的話讓女孩激動不已,她決定立刻步行回家。她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次日淩晨了。當她舉起手準備敲門的時候,門卻自己開了。她想一定是有小偷闖進了屋子。

由於擔心母親的安危,女孩跑向臥室,發現母親還在睡覺。她搖醒了母親,說:“是我,媽媽,是我!我回來了!”母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擦去臉上的淚水,母女二人緊緊擁抱在一起。女兒說:“真讓人擔心,門是開著的,我想一定是有人闖進來了。”母親溫柔地說:“不,孩子。從你離家的那天起,這門就從來沒有鎖過。”

母愛是包容的,無私的,沒有誰的心不會被母愛融化。

有這樣一則故事:

亨利家住的地方,有一個小花園,裏麵生長著很多花草。花園裏還有一個古樸典雅的小亭子。

從夏天開始,隻要不刮風下雨,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每天傍晚都會來這裏拉小提琴。亨利夫婦每天都來,坐在花香四溢的花園裏,讓溫柔的琴聲安撫自己疲憊的靈魂。

小女孩那些充滿靈性和質感的琴聲像一隻隻輕盈優美的蝴蝶,在花園的上空飛舞,她的周圍漸漸站滿了被她的琴聲吸引而來的人們,他們的目光落在女孩身上,目光裏閃爍著欣賞和感動。

小女孩不僅小提琴拉得嫻熟優美,人也長得非常漂亮。也許幾年後,她將在金碧輝煌的音樂大廳裏,演奏美妙的琴聲。女孩的身邊是每次都陪著她的母親,這是母親最幸福的時刻,她臉上有不加掩飾的驕傲,眼裏是無限的溫柔和憐愛。

每次亨利夫婦都會很容易地被這溫情脈脈的一幕打動。

“如果我們女兒也像她這麼棒,我會幸福得睡不著覺!”亨利太太常對亨利先生這樣說。

但是後來,一場意外在女孩臉上留下了一道無法消除的疤痕。從醫院回到家裏後,小女孩再也沒從家裏走出來過。

突然有一天,人們又聽到了琴聲,但拉琴的不是小女孩,而是她母親。她站在女孩曾經拉琴的地方,笨拙地拉著小提琴,琴聲聽上去粗糙且斷斷續續。她的臉上,沒有人們想象中的悲傷,她鎮定自若地用琴聲和屋中的女兒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