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節 神明雕像(1 / 3)

趙炎看到這幾詩文中自然散發的慷慨仁俠之氣,心中略有感觸:向往光明,無懼殘軀,這實在是一種難得的勇氣,他口中呐呐念了一遍,心中對創立這個明教的豪傑甚為敬仰,這幾句詩文散發出來的憐憫慈悲之氣由然而發,豪俠世界的俠客們向來都是極重個人恩怨,而明教創立者卻立意極高,目光投向世人,實是一位大仁大勇的豪傑!

六座神像中,唯有這一座神像向他傳達出的精神意念最為強烈,身遭不幸,卻心懷天下,實是一種了不起的胸懷!

花語見趙炎似是心有感觸,素手輕指著神像腳底石台的火焰形符號淡淡道:“明教原名摩尼教,唐時由波斯傳入中土,在金庸小說中是流傳了數百年,方到了蒙元時代的倚天屠龍記世界,明教以火焰為圖騰,以救世人為已任,明教教義是不食肉、相親愛,同甘共苦,一家有事,眾家幫助,所以明教教眾一般都是中下層的普通老百姓,普通百姓將神明細化到了日常生活的作為當中,火焰便代表了他們的勇氣和決心,摩尼教徒慷慨重義、向往自由,曆代官府至唐之後開始大禁摩尼教,肆意拘禁、迫害明教中人,所以,金庸小說中明教教眾才會屢屢不堪官府壓迫而奮起反抗!”

趙炎點點頭,這個道理他明白,不食肉,則會省錢,相親愛,則會結成凝聚力,有錢又會團結的團體哪個官府不害怕?華夏的曆史上,唐之後的朝代缺乏一種雄渾大氣,沒有足夠的榮譽感和自信力,也不能用霸氣懾服四方,更不能用王道令四方歸心,所以唐之後的朝代又怎麼能容忍一個具備威脅性的團體存在?

曆朝曆代的政權對有威脅的勢力總是殺之而後快,鎮壓、血腥屠殺總是他們的唯一手段!

也隻有胸懷世界、包容萬象的唐王朝才有那種容納不同文明的心胸了……

唐代,永遠是一個令熱血男兒熱血沸騰的時代,在那個時代中,唐朝,就是世界的霸主,唐首都長安當時更是世界的中心!是所有華夏子民在世界地位上最高的時代,一個萬方來朝,傳播文化的鼎盛時代!更是一個包容萬象、吐故納新、胸懷四海的霸氣時代!

換句話說,唐朝就是當時的超級大國,而其它如英格蘭等歐洲國家不過是一些蠻夷小國!隻配上貢稱臣的臣子!先輩燦爛的文化和崇高的地位傳到後人的手中卻變成什麼?

一個崇洋媚外的國度……一個不知廉恥、被人鄙視的劣等國家……一個把外來文化當作神明、把自己文化當做垃圾的民族……

想來,總是讓人心痛如絞!!!

為什麼在唐代隻是無數教派中一個小小的摩尼教在後來曆代的朝代中卻變成了魔教?

而明教真是萬惡不赦的魔教麼?這座天神塑像立意深遠,匠心獨具,豈是那些心懷不仁的小人所能塑造的麼???

趙炎想到這裏,微微歎了一口氣道:“想我泱泱華夏,竟容不下一個心懷世人的明教?”趙炎是典型的大華夏狂熱分子,上大學的時候純粹就是一個憤青,此時雖然身在鎮妖塔,但想起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文化淪落到這種地步,心中不免鬱鬱……

花語微笑道:“禁忌毀壞,這些手段自古都有極大的利益趨使著強權者作為,世間又豈會因為明教是一個好的教派而放過對它的破壞?隻要觸及到利益,就是至親骨肉,也會反目成仇,小說中的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其實就是一個象征而已,正義永遠掌握在強勢者的手裏。”花語的話其實還沒說完,但趙炎明白她想說什麼:沒有強勢的力量做後盾,一切都是免談,隻有勝利者才有資格傳播自己的文明,失敗者除了死亡,更要亡國滅種!

趙炎歎息了一聲,心中卻漸漸恢複了平靜,利益決定一切,決定關係、親疏、遠近,古代聖賢都努力倡導道德與人文,希望用仁義取代利益,希望用美德代替冷漠,他們避免談利,但是傳承下來的思想卻漸漸變了樣子,變成了一種表麵文章,甚至有時撕開了這種表麵遮掩的麵紗,直接將血淋淋的利益關係擺在台前!

這就是泱泱華夏、朗朗神州,這就是數千年傳承下來燦爛悠久古老的文明,它有時甚至抵不過一個西方糟粕文化衝擊的浪潮!

先輩何其輝煌!我輩何其無能?

在趙炎所在的時空中,世人道德淪喪,寡廉鮮恥已經到了一種可怕的地步,而如果古時的聖賢們如果看到他們傾注全部心血傳承下來的文明最後變成了這副模樣,不知道會不會從墳墓中跳起來歎息不已……

趙炎歎息過後隨即收懾心神,注重過去對他們的現在毫無意義,這裏不是地球,這裏隻是一個平行空間,他們也不是救世主,光憑幾個人就可以改變世人墮落的思想,其實自己也不過是在鎮妖塔中掙紮求存的可憐蟲而已!有什麼資格去關注思想、文化、文明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