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宗室問題(1 / 1)

由檢心道還是要錢啊,沒錢則政不通,政不通則令不行,自己這個皇帝當的還有什麼意思,曆史上崇禎年間最高稅收也不到1500萬兩,這還是加了稅以後。明朝到了崇禎年間,宗室子弟約有近二十萬。

明朝宗室,既不同於漢晉,又不同於唐宋。漢晉宗藩裂土臨民,猶如獨立藩國;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賢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業,而國家亦賴之,其後雜進諸科與寒素等,而宦績相業亦相望不絕書。有明以漢晉唐宋為鑒,對前代宗室政策的內容有揚有棄,形成獨自的特色。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明代宗室政策,奠定於洪武初年,完善於永樂年間,包括宗室政治權力、經濟待遇和宗禁幾方麵內容。

明製規定,宗室祿給標準,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600石,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公主及駙馬2000石,郡主以下逐級遞減。這樣,明王朝的皇族宗室成員,成為一種特權階層和寄生階層。這些龍子皇孫們,大都不勞而獲,過著縱情聲色犬馬的生活。除個別優秀者對國家民族和世界文化的進步作出過特殊貢獻外,大都是一些隻 吃喝玩樂 和沒有出息的人。而龐大的宗室,耗費了不知多少 國家財富 、民脂民膏,特別是明中後期,巨額的宗祿開支使人人的賦役負擔日益繁重,也造成明王朝嚴重的財政危機。如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國稅糧總收入為2285萬石,而各王府的歲祿開支就達853萬石,占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成為國家經費中的最大開支。因此,日益膨脹的皇族宗室人口和負擔,成為明朝中晚期最嚴重的問題,可惜,分封之製,是太祖所定的萬世不易的祖訓,明王朝始終沒能很好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說,與當初太祖屏藩願望相反,宗室問題,正是導致明王朝朱氏天下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明朝重建了比較規範的分封製,明太祖在全國各地封了包括自己兒子 (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殤,未封王), 與侄子朱守謙──係明太祖朱元璋之侄孫,在內的二十五個王,在邊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軍務。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奪位後,強化中央集權,藩王不得幹涉地方 政治軍事 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

整個明王朝一代,朱元璋的龍子龍孫們先後登基繼位做皇帝的共有17人(不包括南明各帝),封為親王的83人,封為人公主的80餘人,封為郡王至奉國中尉的,則多得不可勝數。據史籍記載,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明宗室人口才58人。到 明永樂年 間(公元1403--1424年),30年左右增加1倍,達到127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玉牒所載宗室人口達8203人,100年間增加6倍。至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又增加約1.5倍,達17661人。嘉靖期間,僅河南地區便有親王5人,郡王80人,將軍、中尉、郡主、縣主、縣君等共1890人,為天下之最。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宗室人口過18492人。再過26年,到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見載於玉牒的宗室人口,已達157000餘人。估計到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過20萬人,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發展最快的宗族,正如當時人王世貞所說,這也是“千古所未有也”。

如今的稅收跟成祖仁宗年間比有減無增,這皇帝不好當,宗親已經成為了大明身上的寄生蟲了。

由檢道:你先著手整編,登基大典後要有所成效。登基大典之後朕先與你五十萬兩銀子。但是朕這五十萬你都要用到刀刃上。不然朕也不會介意流血,你可明白駱愛卿。

聽了這番話駱養性擦了擦頭上的汗:臣必定盡心盡力,不敢有一絲懈怠。請皇上放心。

由檢道:朕不要你的什麼保證,朕隻看結果。孫承宗可到了京城。

駱養性道:回皇上,孫大人昨天晚上就抵達京城了,如今正在驛館,等候召見。

由檢道:你下去吧。登基大典後朕會派人把銀子給你送去,用心辦事。朕不會虧待你的。

駱養性道:臣告退。

由檢心裏想這掙錢得提到日程了,不知三喜他們進宮了嗎。外戚嗎?這周奎一家不可大用,觀其在曆史上的所做所為。

還是在信王府掛靠的商人裏麵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