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來到了一家。名叫悅來的客棧。客棧掌櫃是一位,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姓齊,在聊城開客棧已十年有餘了。三喜在櫃台辦好了住宿。
齊掌櫃笑道:客官是往那裏去啊。
由檢道:我們是皇商,王家的人,這是要往登州去。
齊掌櫃道:那你們可得小心了。
由檢道:掌櫃有什麼不妥嗎?
齊掌櫃小聲道:我們山東這地界。雖有山東鹽場。但是私鹽仍然猖獗。大小鹽販層出不窮。而且都是一些亡命之徒。過往客商被鹽販給搶的不在少數。何況客官帶的貨物如此貴重。
三喜急忙道:我們可是皇商王家的人。那個不開眼敢跟皇商作對。
齊掌櫃小聲道:不瞞你說,這幫亡命之徒,皇商,也搶了不少次了,每次官兵一來他們就無影無蹤了。聽說官兵都是他們的人。我是好心提醒你們!信不信由你!
由檢笑了笑道:多謝掌櫃的,我先行謝過了。我們會小心些的。明日還要趕路,我等先去休息了。飯菜就給我們送到房裏吧!
掌櫃笑道:客官好好休息。飯好了,我就讓小二給您送過去。
由檢道:那就麻煩掌櫃了。
明代的鹽政立法基本上是承襲宋元舊製,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那就是在明弘治以前,鹽法和邊計緊緊相連,鹽政立法的目的就在於保證國家對鹽業的控製,通過輸糧、輸米或納糧米及其他軍用物資領取鹽引到鹽場支鹽經銷的方式,來解決邊疆駐軍的吃、穿、用,從而鞏固邊防。這種鹽政邊政相結合的政策就是明代創立的“開中製度”。
然而,開中製的成功也伴隨著破壞。到成化、弘治時,開中製度在權貴勢要及各色人等奏討占窩、壟斷開中、多支夾帶、販賣私鹽的破壞下,基本上實行不下去了。而且政府亦推行戶口食鹽製,在相當程度上占去了中鹽商人的銷售市場和所能取得的貨源,更加促使這一製度的難以為繼。
餘鹽變為私鹽進而私販成風,一直是明政府最感頭痛而又最為棘手的焦點問題。私鹽盛行而法禁無所施,使正當商人多不願開中官鹽。“人得私販,官鹽沮壞。
屋內,李三虎道:爺,看來路上不太平啊。咱們要不要調一些人過來。
由檢道:好,命人喬裝進城,注意遮掩。朕不想讓人發現。
李三虎道:屬下明白,這就去辦。
由檢道:去吧。
晚上,吃過飯,由檢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睡不著。走了一路自己多了很多感悟。鹽政敗壞如斯,私鹽泛濫。官商勾結,這都是在挖自己的牆角啊。想想前世崇禎的所做所為,他的無奈又有誰懂呢。滿朝文武雖然口口聲聲忠君報國,可大都是為了一己自私。又有幾人真的願意為自己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