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狂熱及近乎孤注一擲的構思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我個人的挫折經曆。多年來,我一直為處女作的著落而四處碰壁,而在結束了自己撰稿人的乏味而疲倦的工作後,我在一個公共政策研究基金會的文員工作中苦苦不得終日。當我最終獲得撰寫《摩根財團》的合約之時,我感到欣喜若狂,心中如釋重負。上帝知道我需要它,我將從曆史及新聞的角度再現一百五十多年前維多利亞時代倫敦摩根的輝煌,追溯其在當時的華爾街輝煌而又混亂的發展曆程。我將詳審以往的曆史記錄,然後在鋼筋與玻璃鑄成的摩天大樓中訪談一些年輕有為的管理人員以獲取更詳盡的資料。在兩年半的時間內,我一邊抓緊時間四處進行考察,一邊又在潛心撰寫《摩根財團》一書。當我回顧往昔,十餘年前的這段日子在記憶中是如此之忙亂,不知經曆了多少個無眠的日日夜夜。心中不禁有些詫異,這部作品竟可以一氣嗬成?隨著探究的進一步深入,我將此書視作追悼往昔華爾街的挽歌,那是個高貴而審慎入微,聚集眾多金融精英,隻專注服務於政府客戶、大型企業及達官貴人的金融帝國。然而,還在我埋頭撰寫,而新世紀即將來臨之時,這個傲然的帝國卻趴地倒臥在華爾街上,瞬間分崩瓦解。隨著買賣股票取代棒球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大眾活動,數以千萬計的散戶投資者成為新型經濟中最巨大的盈利來源。曾長期為摩根銀行引以為豪的大規模或巨額融資在零售銀行業的興起中黯然失色。目睹大勢已去,摩根士丹利與添惠的經紀人合作,將J.P.摩根出售予大通曼哈頓,並入其強大的銀行業務中;而摩根建富則被另一個銀行巨頭德意誌銀行所吞並,從此成為曆史。為人所驚歎的並非摩根集團最終順應時代的變遷,轉變經營策略以吸引眾多投資者,而是摩根這一名字依舊令人不能忘懷,其擁有的神奇而瑰麗的光環將永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褪色。
2001年8月
於紐約布魯克林高地
《摩根財團》一書出版後,反響很大,榮獲199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一部書的成功,是由多方麵的因素決定的,除了作者本身的投入和功底以外,題材無疑也非常重要。就史書而言,一部精當的通史固然可以為讀者提供很多曆史資料和信息,但是,這也許並不能代替某一實體的專史。當曆史的演進和某一時期的巨變對社會、機構和個人發生作用時,承受這種影響的主體的應變能力和力度會表現出很大的差別。因此,觀察和研究某個有曆史知名度的機構或個人的發展,能使人對重大曆史事件的整體效應知之甚多,知之甚深。這一點對於金融發展史而言也不例外。這也許正是《摩根財團》一書引人之處。在中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之際,把《摩根財團》一書介紹給中國廣大讀者,讓他們一窺美國19世紀至20世紀金融發展史的一個縮影,應該說是很有意義的。這對於我們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會有一定的啟迪。
出版《摩根財團》中文版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近年來J.P.摩根公司和我們加強合作的結果。1994年1月31日,J.P.摩根公司北京代表處宣告成立,當時的董事長丹尼斯·韋瑟斯通首次正式訪問中國,表示要為中國的客戶提供最新的國際資訊服務和更加廣泛的金融服務。同年2月27日至3月1日,J.P.摩根公司的國際顧問委員會在北京開會,前美國國務卿舒爾茨主持了會議,韋瑟斯通代表J.P.摩根公司和國際顧問委員會拜會了中國領導人,並和外交界和企業界討論中國近期經濟發展形勢。新任董事長道格拉斯·沃納上任伊始,即於1994年4月14日至15日訪問中國,表達了繼續推進中國業務的意願。與此同時,J.P.摩根公司與中國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密切合作,開展了多方麵的業務,特別是參與推進中國主權發行體和金融機構進入全球債、揚基債、武士債等市場,幫助中國籌集發展資金,同時也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隨著J.P.摩根公司在中國業務的擴大,它也在中國日益為人所熟知。然而,摩根財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世界上到底有多少"摩根",很多人並不是十分清楚。
這部《摩根財團》當然是一個答案,然而,本書涉及的不隻是摩根家族和財團本身的曆史。作者把這一代金融王朝的興起和發展置於資本主義世界全球演變的背景下。從喬治·皮博迪在倫敦創建的商人銀行開始,由朱尼厄斯·摩根發展起來的摩根財團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發展曆史,其間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1929年的股市崩潰和30年代大蕭條,直至1987年的股市崩潰。摩根財團的發展軌跡揭示了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許多生動的曆史畫卷:這裏有私人企業和政府之間的較量;政府調控和市場作用之間的衝突;孤立主義和海外擴張主義之間的鬥爭;商業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間的碰撞;個人意誌和曆史規律的矛盾和最終統一。所有這一切,都緊緊地交織在一起。《摩根財團》一書可以滿足多方麵的曆史資料,政府監管部門可以研究如何加強對實業和金融界的管理而不扼殺其活力,企業家則可以學習如何把握市場的脈搏和趨勢,從而在競爭中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