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們失敗了,共產主義就會進入德國,什麼東西都會隨之進入歐洲。"15當初也正是這種對德國文化的高度評價使諾曼首先出來支持1924年的道斯貸款,而這種崇敬之心在時過境遷的情況下卻依然留存著。我們可以看到多數摩根合夥人對德國人的動機有著比較寬容的看法,盡管一開始有過懷疑的態度。憤世嫉俗、目光敏銳的格倫費爾第一個看穿了沙赫特的把戲,在1934年他就確信沙赫特在囤積原材料為德國備戰。
1935年,拉蒙特在巴登——巴登與沙赫特見麵時,拿出一個債務清算計劃,列出了這兩筆德國最大債務約70%的到期利息。這次會麵後,拉蒙特和沙赫特繼續以書信方式進行這種奇怪的二重唱。他們裝作是正常時期的正常銀行家,而沙赫特的舉動看上去卻越來越反複無常。1936年摩根建富的合夥人弗朗西斯·羅德在柏林見到沙赫特,他覺得沙赫特的情緒特別怪誕、滑稽。沙赫特輕浮地讓羅德給拉蒙特"帶去他的愛",並稱讚摩根是世界上"第一大銀行"。沙赫特甚至邀請拉蒙特出席那年在柏林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在權力之爭中,沙赫特最終還是輸給了他的頭號對手戈林。他垮台的原因是他不願意買外彙供納粹進行海外宣傳,此外,他限製軍隊進口原材料,要求他們以貨易貨。歸根結底,沙赫特這個銀行家過於正統,主張低速增長和民用生產而不主張搞長期的戰爭經濟。1936年在貝希特斯加登,艾伯特·斯皮爾坐在屋外的陽台上聽到沙赫特和希特勒在他的辦公室裏爭吵。斯皮爾回憶道:"1936年的某一天,沙赫特來到伯格霍夫的會客室彙報。……希特勒衝著他的財政部長大喊大叫起來,顯然非常激動。我們聽到沙赫特在鎮定地回答,聲音也很大。對話越來越激烈,然後就突然中斷了。希特勒怒氣衝衝地來到陽台上,不停地大聲責罵這位不通融、沒有創見、阻攔擴軍計劃的部長。"16戈林被任命來負責原材料和外彙業務。盡管沙赫特很快就卸任,把經濟部交給了戈林,但他一直擔任著帝國銀行行長,直到1939年1月。
在德國吞並奧地利之時,沙赫特還會在摩根傳奇中再次出場。但此時完全可以說,有關德國債務的爭吵給大西洋兩岸都留下了深深的創傷,並且又勾起了戰爭債務這個老議題。英國人覺得美國應該把戰爭舊債一筆勾銷;而美國人乃至摩根合夥人都認為英國人應該盡更大努力來償還。大蕭條已經最終解決了拖延很久的債務和賠償問題,而一係列有關償付違約債務的新問題將會打破英美兩國間金融上的和諧。這種緊張關係將持續到大戰開始之時。
20世紀30年代中期,人們一直指控摩根財團為保護協約國貸款不受損失而致使美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孤立主義者借著這個說法竭力使美國在今後任何歐洲戰爭中保持中立。他們集結全國的力量來打擊華爾街,提出的是一個非常簡單化的曆史觀點,把巨額業務與追求戰爭利潤的血腥貪婪等同起來。威斯康辛州議員托馬斯·奧馬利提出一項法案,要求首先征集最富有的美國人入伍——他認為這是最簡單的結束戰爭的方法。他說:"下次戰爭就該有姓福特、洛克菲勒和摩根的一等兵了。"17對於那些不回避事實的人來說,戰爭的不祥之兆隨處可見。1935年3月,希特勒撕毀凡爾賽協議,重新實施強製性服兵役製。他對英國外交大臣約翰·西蒙爵士吹牛說德國空軍力量已與英國皇家空軍持平。第二年,"元首"占領萊茵蘭,沒有受到盟軍的任何軍事抵抗。但負責外交事務的國務卿安東尼·伊登爵士卻認為,使德國不發動戰爭的最好辦法是加強希特勒的經濟實力。1936年,應赫爾曼·戈林的邀請,查爾斯·林德伯格訪問了德國,對其飛機製造廠及技術大為吃驚,隨後他就要求英法兩國進行防禦性撤退,撤到英國無畏戰艦和馬其諾防線以後。
孤立主義者或許會把摩根合夥人看成是戰爭販子,但德國發生的情況並沒有引起這些人的警覺,事實上他們是莫名其妙地樂觀。萊茵蘭被占領後,拉蒙特對沙赫特博士說:"美國公眾絕大部分都認為歐洲即將陷入又一場大戰之中……我可能是太樂觀了,但我的確不同意這種看法。"18甚至在與英國進行合作時,摩根銀行也頑固地拒絕把軸心國的擴軍備戰看成是一場歐洲新衝突的序曲。用唯利是圖的銀行家的詞彙來說,摩根合夥人更易於實行綏靖主義而不是劍拔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