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高層間或也對這樣大肆貸款有所擔心。有一次,帕特·帕特森董事長榮獲巴西的表彰,被授予"該國最佳銀行家"的稱號。他略有點不安,私下對沃爾特·佩奇行長說這種成就有點可疑:"下回我們最好不要再因得獎而弄得一塌糊塗。"7但是,這隻是瞬間的疑慮。銀行家們把對每個國家的風險限度一點一點地放寬,就沒有看到危險在不斷地增加。布拉肯裏奇回憶道:"我們沒有說:"我們應該把多少資本投入到這些貸款中去?"我們就這麼做了,但是我們的確沒有說:"嘿,我們決不能因為有風險加息率而把我們50%以上的資本放到對巴西的貸款中去。""8盡管格鮑爾神通廣大,但是摩根銀行麵對巴西大手大腳花錢,引起通貨膨脹的做法,卻沒有多少力量能加以遏製。1980年,摩根好說歹說叫巴西去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卻無濟於事。後來,摩根銀行自己去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了解巴西的全麵情況——這樣做的用意是增加市場的信心。身材短小矮胖、戴著眼鏡的巴西計劃部長德爾芬·內托非常生氣,他認為摩根在背著他的國家調查他們的情況。因此,銀行發現要想監督主權客戶而又不得罪他們,實在很難。他們逐漸陷入了這種局麵,成了債務大國的人質。直到1982年,這種枷鎖的全部約束力才充分地表現出來。此時,大家都重新發現了這句古老的格言:債務人欠債足夠大,就能控製銀行。

1982年4月爆發的福克蘭島戰爭,為拉丁美洲貸款罩上了一層烏雲,使人們感到整個地區不穩定。阿根廷入侵福克蘭島以後,英國采取了報複行動,凍結了該國在倫敦的資產。敵對狀況結束以後,摩根財團進行了秘密外交,以修福克蘭島戰爭,又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複兩國的關係。英國和阿根廷兩國的中央銀行不知該如何恢複關係又不丟麵子。由誰來促成對話呢?現任主管拉丁美洲業務的高級副行長托尼·格鮑爾當了協調人。兩個中央銀行的代表飛到紐約,深藏在華爾街23號的會議室裏——進行了解凍的接觸。

戰爭以後,銀行要明確區分拉丁美洲的債務國,變得越來越困難。摩根認為巴西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典範,投資於健全的基礎設施,對此觀點地區銀行不敢苟同。相反,他們認為這個國家債台高築,有90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為世界之最,靠每月15億美元的借款來支撐。摩根敦促巴西經濟學家卡洛斯·蘭戈尼到紐約來演講,以穩定人心,而且還采取不尋常的舉動,讓國務卿喬治·舒爾茨——比奇特爾的總裁,70年代摩根的董事——和巴西財政部長厄納尼·高爾維斯一起接受巴西——美國商會的表彰。舒爾茨很少同意做這種兼公帶私的事。

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它不能履行870億美元外債的還本付息,此舉使所有拉丁美洲國家的形象黯然失色。這些國家都被淹沒在共同的經濟洪水之中:利率上升、全球衰退和商品價格暴跌。1982年9月21日,美國駐巴西的大使蘭霍恩·莫特利向國務院報告說,墨西哥的困境已經使人們對巴西的債務躲得遠遠的:"日本銀行退出了市場,歐洲銀行嚇破了膽,美國的地區銀行不想理會巴西,美國的大銀行處事特別謹慎。"91982年10月,在巴西總統在聯合國發言的掩護下,內托和高爾維斯到華爾街23號秘密會談。各銀行被墨西哥嚇得驚魂未定,拚湊了給巴西的30億美元短期貸款。內托和高爾維斯真不知道,巴西如果得不到25億到3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再加上調整期限以降低利率和延長本金的償還期,怎麼才能避免違約。按照發生這種危機時的常規處理方式,信貸業務量最大的銀行通常負責債務償還期的重新安排。但是,巴西對托尼·格鮑爾信賴備至,即使其他4家美國銀行的債權更大,仍要求摩根來主持這龐大的救助活動。花旗銀行對巴西的貸款達46億美元,理所當然是牽頭者。為了防止刺傷對方的感情,格鮑爾建議花旗銀行作為委員會的聯合主席。他對巴西人說:"你們必須按適當的禮儀來辦事。"花旗銀行表示默許,傑勒德·芬納蘭任花旗銀行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