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昊現在的日子卻有滋有味,他和柳紅菱、楊大龍正趕往廈門。在進島內前,有個地方是他們都想去的,所以二人幾乎同時說出了那個地方--鼇園。
鼇園,位居集美“嘉庚公園”內,集美也是陳嘉庚先生的故鄉。鼇園是陳嘉庚親自設計、督建而成的。園中建築和雕刻,均體現他寓教於遊、寓教於樂的思想,包含中外古今、天文地理、科技文教、書法繪畫、動物植物、工農業生產等諸多方麵,幾乎是個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博大精深的博物館。
林天昊他們來這裏,旅遊參觀還在其次,主要是想去看看陳老先生墓,拜祭這位一生致力於國民教育的偉人。進入鼇園,柳紅菱就被路邊兩壁鑲嵌58幅曆史人物故事的青石鏤雕吸引住了,走的極慢,還不時和被林天昊討論著壁畫。
走到鼇園的主體建築-集美解放紀念碑前,柳紅菱手指紀念碑問林天昊:
“知道這個碑基暗喻什麼嗎?”
“嗬嗬,考我呢。”林天昊笑嘻嘻的回答。
“嘻嘻,你不知道吧,要不要柳大教授給你講講啊。”
“不用。陳嘉庚墓,碑基為13、10、8、3級四個台階,13級寓陳嘉庚的事業鼎盛的年月,10級為遇到困難的年月,8級為八年抗戰,3級為三年解放戰爭。另外,碑前的照壁浮雕中間嵌中國、福建省、台灣省三幅地圖,反映了陳先生期盼祖國統一的願望。這個回答你滿意嗎?”林天昊如數家珍道。
“知道的還不少呢。”
柳紅菱暗生佩服。
“陳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人,用現在的話說,他就是我的偶像。我讀過很多寫他的文章,敬佩他投身教育的鍥而不舍的精神。”
“哦,我明白了,原來你幫助我舅舅,是想學陳老先生吧。”柳紅菱有點明白林天昊為什麼那麼熱衷於幫助周學光了,她原來一直以為林天昊那樣做隻是為報答周學光,或是為宣傳企業。
轉過照壁來到陳先生的墓前:陳嘉庚墓坐子向午,呈壽龜形,墓蓋用十三塊六角形的青鬥石鑲拚而成。墓壙為“風”字殼,壙的內側由15塊青鬥石浮雕鑲嵌,上雕陳嘉庚先生前半生經曆。林天昊靠近碑文,很認真地閱讀。柳紅菱則走到周邊,看紀錄陳先生傾資興學、赤誠報國的石雕。楊大龍依舊毫無表情的遠遠站在他們不遠處,顯得心不在焉。
看完碑文,林天昊和柳紅菱離開鼇園,到不遠處的“歸來堂”,陳先生的銅像赫爾矗立在他們麵前。
“終於見到陳老先生了。”林天昊自言自語。他對這位從1913年在集美興辦第一所小學開始,連續辦了女小、幼師、女師、師範和中學,又辦了水產、航海、農林、商貿、國學等專科,相應建設起醫院、圖書館、科學館、美術館和水廠、電廠等公共設施,在集美建成了從學齡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專科教育共12所院校的規模宏大的“集美學村”的陳老先生的敬意由來已久,今日站在他雕像前,感觸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