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寫作於去年七八月份,正是北京“赤日炎炎似火燒”的盛夏季節,盡管常常“汗透紙背”,但由於心中春潮湧動,“苦夏”的感覺似乎也就淡化多了。

對於海爾,我們好像有一種“情結”,這種“情結”有時是隻可意會難以言傳的。隻要逛商場,我們就一定要到家電區走一走,看看海爾又出了哪些新產品。凡是北京舉辦的家電博覽會、展銷會,隻要知道信息就一定會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看看海爾參加沒有,如果參加了,展台設計如何,有無新產品上市。2001年4月26日~5月4日,海爾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科技節活動,我們是5月3日下午兩點多才從報紙上知悉的,於是立即從上地的家中驅車前往。在中央電視台西側從南向北走往世紀壇的路上,隻見海爾旗迎風招展。雖然已是尾聲,但慕名而來的人仍然絡繹不絕。興高彩烈的孩子們忙著在海爾太空家電前攝影留念,我們徜徉在海爾太空家電展廳,仿佛步入了太空世界。在海爾企業文化展廳和海爾科技成果展廳,我們駐足良久,無論是一段文字,還是一幅圖表,抑或一張照片,都會“貪婪”地瀏覽或欣賞著,惟恐錯過了什麼。耳邊不時會聽到別人發出的嘖嘖的讚歎聲,一位老者不時地用筆記著什麼,我們問他是否寫文章用,他輕輕地說了一句:留存紀念而已。

難忘的中華世紀壇“一遊”使我們更加堅定了要寫一本關於海爾的書的念頭。穀照明在方正集團這樣的大型企業工作六年的經曆和六年來作為海爾的一個普通用戶的切身感受,使我們有條件把想法變為現實。到底怎麼寫?這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個難題。企業運作涉及到方方麵麵,一個大型企業的發展曆史就更為複雜,我們不可能麵麵俱到。怎樣布局謀篇,才能既抓住重點,又反映全貌呢?受第一本書《走出危機》(對北大方正的案例分析)的啟發,我們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企業文化建設、產業多元化、市場國際化和企業家的素質等角度描寫海爾。把海爾放在經濟體製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和中國企業(特別是家電企業)二十年來不斷發展中的背景下來描寫,我們認為是比較合適的,這更能凸顯海爾作為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品牌的典型意義。寫作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比較生疏的問題,比如,電子商務、現代物流、ERP、ERM和BPR等,通過查閱大量資料才搞清楚。同時,對產業多元化、市場國際化、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等問題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本書第六章由閆紅玉撰寫,其餘各章由穀照明撰寫,並由穀照明對全書修改定稿。閆紅玉對全書其他各章也提出了許多頗有價值的見解。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們到北京大學圖書館查閱了大量資料,報刊閱覽室和社科閱覽室的老師們提供了諸多方便,在此一並致謝。由於時間倉促和水平有限,難免有訛誤錯漏之處,敬請高人雅士批評指正。

作者

2002年3月於上地信息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