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消極的情緒“纏繞”(1 / 2)

別被消極的情緒“纏繞”

走出消極情緒是擺脫苦惱的一種辦法。那些成大事者總是把消極情緒視為自己成大事者的絆腳石。

一位牧師正在考慮明天如何布道,卻一時找不到好的題目,很著急。他6歲的兒子總是隔一會兒就來敲一次門,要這要那,弄得他心煩意亂。

情急之下,他把一本雜誌內的世界地圖夾頁撕碎,遞給兒子說:

“來,我們做一個有趣的拚圖遊戲。你回房裏去,把這張世界地圖拚還原,我就給你五美分去買糖吃。”

兒子出去後,他把門關上,得意地自言自語:

“哈,這下可以清靜了。”

話音剛落,兒子又來敲門,並說圖已拚好。他大驚失色,急忙到兒子房間一看,果然那張撕碎的世界地圖完完整整地擺在地板上。

“怎麼會這樣快?”他不解地問小兒子。

“是這樣的,”兒子說:“世界地圖的背麵有一個人頭像,人對了,世界自然就對了。”

牧師愛撫著小兒子的頭若有所悟地說:

“說得好啊,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生活也正是這樣,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產生的消極情緒,原因不在於別人,而正在於我們自己本身。

有人對消極情緒作了一次初步統計,得出人大致有54種消極情緒和表現。一個消極的苦果,便足以毀壞我們生活的某一個方麵,甚至對整個人生曆程產生巨大的不良影響。

消極的苦果,皆由天長日久養成的人類習性所產生。

害怕失敗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遭受過無數的挫折,於是,失敗的恐懼感時常伴隨著我們。這種恐懼感來自於對過去“傷害”(遭挫折、被恥笑)的記憶,這些記憶造成內心的膽怯和懦弱,從而使人產生消極的想象力和預期的失敗感。

當人們在作出一個新的決定時,消極心態的人往往想到曾經遭受過的失敗景象,於是憂慮退縮、裹足不前。

人們一旦遇到問題和障礙,總是找借口、找理由,其目的就是推卸責任,把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不利”都推給外界和別人。其根源是內心的渴求與現實的不一致。這樣,在我們不能正視困難、麵對自我,不能達到心理平衡時,就自然而然選擇了一種逃避行為,即把責任歸咎給別人。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和把握不夠,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是可憐者。

缺乏目標,就是缺乏人生的目的和方向,缺乏自己生活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不知道自己想獲得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而活著、不知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會怎樣、生活會怎樣、家庭會怎樣,財富會怎樣;沒有動力、沒有激情、沒有信心;看不到機會,無法把握自己的心態、生活、工作和學習,一如水上浮萍,東飄西蕩,不知何去何從。

我們在生活中遭到過太多的拒絕,父母拒絕我們、老師拒絕我們、朋友拒絕我們。我們聽到過太多的“不”——不行、不能、不好、不可以……於是在內心深處留下了障礙。當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被拒絕的種種可能就立刻出現。害怕遭到恥笑和打擊,害怕失去自我信心的恐懼,妨礙我們開口求助,阻礙我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