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比執著地追求前進的目標(1 / 2)

無比執著地追求前進的目標

多年以前,在波士頓一個條件很差的公寓裏,兩個沒有任何教育背景、默默無聞的年輕人見麵了,他們決心要對這個社會上根深蒂固的黑奴製度發起挑戰。然而,他們的想法無異於以卵擊石。在世俗的眼光中,這兩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的行為是那麼的愚蠢可笑。要知道,他們所麵對的是多麼強大的敵人。不論是學者、政客、教會人士還是有權有勢者,也不論他們各自的信條或政見有多麼大的分歧,他們都一致擁護黑奴製度。這種製度已牢牢地根植於我們國家最深層的政治土壤中,而且還與所有其他的社會機製和既得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然而,對於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偏見和狹隘,這兩個年輕人又憑借什麼來與之抗衡呢?盡管前進的路途中充滿了艱難險阻、盡管目標是如此地遙不可及,但是,神聖而崇高的信仰之火卻讓兩個年輕人的靈魂熊熊燃燒,他們對於自己所追求的事業無比虔誠、無比執著。本傑明·倫迪是這兩個年輕人中的一個,他很早就在俄亥俄州創辦了《普遍自由精神報》。他是一個有著非凡毅力的年輕人,他每個月都要跋涉20英裏,從印刷所把所有的報紙馱回家。他還不辭辛苦地徒步跋涉400英裏到田納西州作宣傳,隻是為了增加報紙的征訂戶數。

他在威廉姆·加裏森的幫助下更加積極地開展工作,地點就設在巴爾的摩。在當時,這個城市的主要街道上到處都是關押奴隸的圍欄,那些被裝在運奴船上的不幸者淒涼地離開了家鄉和親人,被送往南方的港口;奴隸拍賣市場上的情景更是令人心碎、慘不忍睹,而且經常會發生暴力捕捉奴隸的事件,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所有這一切都給加裏森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由於家庭生活窘困,加裏森的母親沒有錢供他上學,但是,早在幼年時期,母親就教導他要反對專製和壓迫。為了爭取這些可憐的不幸者的自由,這個年輕人決定進行不屈的鬥爭,甚至準備在必要的時候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加裏森在他們的第一期報紙中大聲疾呼,應該立即解放奴隸,廢除奴隸製度,致使侮辱和謾罵排山倒海般地向他壓過來,他的觀點遭到了整個社會的反對和譴責。此後,他被逮捕並投入了監獄。這個消息觸動了他在北方的一位高尚而正直的朋友約翰·惠蒂埃,但是由於他本人的經濟狀況不佳,無法為加裏森交罰金,於是惠蒂埃轉而寫信給亨利·克萊,請求他為加裏森交罰金,以便把他解救出來。加裏森重見天日時已經是49天以後了。

溫德爾·菲利普斯是這樣評價加裏森的:“他因為自己所持的觀點而被監禁時僅僅24歲。他對整個國家的罪惡提出挑戰時還正當青春年華。”

加裏森長年累月地在波士頓孤軍奮戰,因為在那個城市,加裏森既沒有朋友的支持,也得不到任何有影響的社會勢力的幫助。在身無分文情況下,他在一間狹小的閣樓上開始了《解放者》的創辦。看一看這個饑寒交迫的年輕人在第一期報紙上的錚錚宣言吧:“我將像真理一樣嚴厲無情,像正義一樣不屈不撓。我既不會含糊其詞、模棱兩可,也不會為自己尋找托辭,我將堅守陣地,不退卻半步。我相信,終有一天,世界將聽到我的聲音並理解我。我的情感發自肺腑。”這是一個多麼勇敢的年輕人啊!他與那個時代最根深蒂固的偏見作戰隻憑著單個人的努力,孤軍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