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略概念的演變
戰略,最初是一個軍事概念、軍事術語,指的是軍事戰略。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戰略所包含的重要意義,開始把它逐步應用於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社會的各個領域,從而形成了各類戰略,使戰略從單純的軍事概念而擴大為一個被各方麵廣泛使用的概念。除軍事戰略外,從戰略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而言,戰略主要可分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企業競爭戰略這兩大類。這兩類戰略源自軍事戰略,但在理論上又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和完善的體係,在實踐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而使戰略理論和實踐都呈現出軍事戰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企業競爭戰略三足鼎立、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麵。
1.軍事戰略
作為軍事戰略,戰略是隨著戰爭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人類社會早期的戰爭,作戰持續時間短暫,作戰方法簡單,作戰手段主要是原始生產工具,雙方交戰主要是集群正麵衝殺,角力鬥勇,戰爭勝負主要取決於交戰人員的數量、體力和勇氣,還談不上對戰爭全局的謀劃和作戰方法的自覺運用,也就無所謂戰略的概念。隨著戰爭的發展和人們長期戰爭實踐經驗的積累,人們對戰爭的認識日益深刻,對戰爭的指導也日益自覺,逐漸懂得了在戰爭中運用計謀,並開始探索作戰部署、作戰運籌等有關戰爭全局謀劃的問題,於是便產生了戰略。由此可見,“戰略從一開始便是與戰爭密切聯係在一起的,戰略的本義就是從事戰爭的戰略,至於後來陸續出現的政治戰略、經濟戰略等概念都不過是戰爭戰略的衍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智慧和謀略的民族,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戰略思想。其中軍事戰略思想集中體現在兵書中。相傳早在上古時代,神農氏就有兵法1篇,黃帝軒轅氏有兵法16篇,蚩尤氏有兵法2篇。據有的學者統計,我國迄今見諸目錄的兵書多達3380餘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書達2308部,18567卷。其中著名的有《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等。可能也是古人喜歡用單字詞的緣故,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我國的古代典籍中談到戰略時通常用計、謀、畫、策、籌、算、術、韜、略等詞,而沒有“戰略”一詞,“戰”與“略”一般分開使用。“戰略”一詞作為軍事術語最早出現在典籍中,是公元3世紀末西晉史學家、軍事家司馬彪所著的《戰略》一書,這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戰略”專著,也是“戰略”一詞在軍事領域中最早的運用。公元6世紀北魏大將趙煚(約532~599年)也撰有《戰略》一書。此後,對“戰略”一詞的使用逐漸增多,除專門的軍事典籍外,一些文人在詩文中有時也用“戰略”一詞,如唐代詩人高適在《自淇涉黃河途中·詩六》中有“當時無戰略,此地即邊戍”的詩句。唐代兵部侍郎鄭畋在《授武臣邠寧節度使製》一詩中則有“習起翦之兵書,用關張之戰略”的句子。
西方國家的“戰略”一詞,源於希臘文的“strategicon”。公元579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皇帝毛萊斯,為了培訓其高級將領,編了一部軍事教科書《Strategicon》,意為“為將之道”,或簡稱“將道”。有人認為這是西方對“戰略”一詞的最早使用。英文“strategy”(戰略)一詞就是由“strategicon”衍生而來。但在此後1000多年裏,“戰略”一詞卻並未得到流傳,直到1771年在法國人梅茲魯亞(1719~1780年)的著作中才重新出現。此後,普魯士軍事理論家比洛、瑞士出生的軍事理論家若米尼和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等對戰略概念進行了理論概括,使對戰略的認識發生了飛躍。比洛1799年在《最新戰法要旨》一書第一次將戰略與戰術相區別,並分別對它們下了定義,認為“戰略是關於在視界和火炮射程以外進行軍事行動的科學”。若米尼在《戰爭藝術概論》一書中也對戰略作了定義:“戰略是在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是研究整個戰爭區的藝術。”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對戰略的定義則進一步揭示了戰略的本質,他認為,“戰略就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對戰鬥的運用”。
現代社會,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發展和戰爭領域的擴大,人們對軍事戰略概念的認識更加深入。對現代軍事戰略的定義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四種:
一是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對戰略所下的定義。他認為,“戰略所研究的不隻限於兵力的調動——一般的定義都隻是注意這一點,而且要考慮到兵力調動的效果”,“戰略是一種分配和運用軍事手段以求達到政治目的的藝術”,“至於會戰當中軍事力量的運用,即這些兵力的作戰部署和直接行動的指揮,則屬於戰術的範疇”。他還首次提出了“大戰略”的概念。指出:“大戰略,其任務就在於調節和指導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所有一切資源,以達到戰爭的目的。”
二是毛澤東對戰略所下的定義。毛澤東在1936年所著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提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他認為:“凡屬帶有要照顧各方麵和各階段的性質的,都是戰爭的全局。”毛澤東所下的定義,突出了戰略的全局性、規律性,指出戰略是著眼於全局的整體籌劃,而不是對某一局部問題的具體回答,從而在哲學的高度上對戰略進行了科學界定。
三是前蘇聯軍方對戰略所下的定義。在《軍事戰略》一書中,他們認為,戰略是“關於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的戰爭,即武裝鬥爭規律的科學知識體係。它是在研究以往戰爭經驗、軍事政治形勢、國家的經濟和精神力量、新式武器和預想敵人的觀點和力量的基礎上,探討未來戰爭的條件和性質、準備和進行未來戰爭的方法、各軍種及其戰略使用原則、物質技術保障原則、戰爭指導原則和軍隊領導原則的科學”。
四是美國軍方關於戰略的定義。1953年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審定出版的《美國軍語辭典》認為:“軍事戰略是運用一國武裝力量,通過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達成國家政策的各項目標的藝術和科學。”這一定義的特點是把軍事戰略的內涵和外延都擴大了,認為國家利益是軍事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在這一定義的基礎上,1981年曾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泰勒提出,戰略包含目的、方法、手段這三個要素。這一概念用公式表示即:戰略=目的(追求的目標) 途徑(行動方案) 手段(實現目標的工具)。
上述不同類型的定義代表了不同戰略文化傳統、不同的戰略利益需求對戰略概念的不同理解。盡管當今世界各國、各政治集團、各戰略學派對戰略概念的表述從內容到形式千差萬別,政治屬性各不相同,但從現代軍事戰略的理論與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完整的現代軍事戰略概念大體包含這樣幾個基本要素。
一是戰略行為的主體。亦即回答誰是戰略的製定者與實施者。國家聯盟可以是戰略行為的主體,國家可以是戰略行為的主體,一個獨立的政治、軍事集團或戰略區也可以是戰略行為的主體。在現代國際政治生活中,國家通常是國際行為的主體,因而現代戰略行為的主體也往往由國家擔任。
二是戰略行為的範疇。這是區別一種戰略與另一種戰略的主要標誌。軍事戰略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密切相關,但軍事戰略不能以政治、經濟、文化為主要行動領域。軍事戰略是以戰爭為其研究對象和活動領域的,否則就不成其為軍事戰略。現代軍事戰略行為的範疇日益擴展的趨勢沒有也不可以脫離戰爭的準備與實施這個核心。
三是戰略目的和任務。戰略目的是戰略行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這是戰略意圖的集中體現。不同的戰略目的往往反映戰略的不同性質。自衛的防禦性戰略是與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等合法利益相聯係的,而外向型的進攻性戰略往往把別國的領土劃歸為自己的戰略邊疆,把別國的利益納入自己的生產單位圈,把在本國疆界之外獲取政治、經濟利益作為自己的戰略目的。
四是戰略手段。即實現戰略目的的物質力量。這種力量有時表現為單一軍事力量,但更經常的是以軍事力量為主,包括軍事、政治、經濟、心理在內的綜合力量。戰略力量的表現形式既可能是現實的,也可能是潛在的。
總之,作為現代戰略概念的完備形態,它旨在說明是誰、在什麼範圍、運用什麼手段、達成什麼目的這樣幾個最基本的問題。
2.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戰略概念在軍事以外首先被應用於政治領域。因為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緊密相連,戰爭被視為政治的繼續,是流血的政治,軍事戰略因而也被戰略理論家們視為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就是這樣定義戰略的:“戰略是一種分配和運用軍事手段以求達到政治目的的藝術。”政治戰略被認為是淩駕於軍事戰略之上甚至包含軍事戰略的總體戰略。後來,國家之間鬥爭的總體戰略又發展為大戰略和國家戰略的概念。這種大戰略和國家戰略是軍事戰略的直接延伸,其實質是發展和運用綜合國力去準備戰爭、防止戰爭、打贏戰爭,是以政治利益為目的、國家軍事戰略為核心、綜合國力為基礎的國家之間的鬥爭戰略,因而也被人稱為國家安全戰略。這種戰略可以說在實踐中是新形勢下軍事戰略的擴大,在理論上是軍事戰略的發展,與軍事戰略聯係密切,因而不將其單獨論述。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戰略的概念在繼續作為軍事概念和政治概念的同時,又運用於經濟領域,產生了經濟發展戰略的概念,有時又簡稱為發展戰略。美國經濟學家艾伯特·赫希曼於1958年首先提出經濟發展戰略的概念。但經濟的發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孤立的,而要涉及科技、文化、教育、生態環境等方麵,於是又出現了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就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對經濟社會發展製定的全局性、長遠性的總體謀劃。源自經濟戰略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源自軍事戰略的大戰略一樣具有總體戰略的特點,隻是前者立足於發展,被稱為發展戰略,而後者立足於安全,被稱為安全戰略。戰略發展的需要使這兩類總體戰略開始呈現出趨同融合的趨勢。一些大戰略研究者主張將國家安全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從而出現了“將安全與發展熔於一爐的廣義大戰略概念”。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也將國防軍事建設包括在內,如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就是以經濟發展為重點而包括教育、科技、人口、資源、環境、人民生活、文化、政治和國防等社會各領域的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應用越來越廣泛,不僅應用於國家層麵,也應用於各級地方;既有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也包括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分戰略,如科技發展戰略、教育發展戰略、農業發展戰略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流行說明,在和平時期國家的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特別是經濟實力的競爭,國家戰略逐步由原來軍事戰略為重點向以經濟戰略為重點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