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元年,當今的大漢皇帝劉宏剛剛改了年號,寓意著一個新的開始,可是大漢注定不會因此太平。
六月,京師大水,黨錮之後,被軟禁的竇太後神秘地死去,或是悲傷過度,或是其他陰謀。之後雒陽有人在朱雀闕的牆上寫道,“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太後,公卿皆屍祿,無忠言者。”
曹節、王甫皆皇帝劉宏親信宦官,此文言二人幽禁謀殺竇太後,三公、九卿空受國家俸祿而不治事,無人敢說忠言,可謂是居心叵測之極。
皇帝和曹節、王甫等宦官責成司隸校尉劉猛追捕此文作者,結果查了一個多月,還沒有抓到主犯。皇帝大怒,將劉猛革職查辦,改拜禦史中丞段熲為司隸校尉。
剛剛經過射虎穀一戰,以陣亡四百餘人,斬首一萬九千的大漢名將,人稱“涼州三明”之一的段熲受寵若驚,立即以征討羌人同樣的幹勁,積極地四處抓人,前後共逮捕了千餘名嫌疑犯,其中大多數都是太學生。
一時間雒陽城裏人心惶惶,並不平靜。
此時在雒陽城一個名為延熹裏的地方,這裏是雒陽權貴官員的居住區。
裏麵一座掛著“不其侯”名號的府邸後院裏,一個腦袋紮著總角的少年,聽到段熲捉拿太學生便驚呆了,曆史真的要重演了嗎?
穿越以來,已經把腦海裏前身的記憶整理清楚的伏泉,當然明白自己現在處於什麼時代——東漢末年,一個記載著無數蕩氣回腸故事的亂世,而自己竟然不偏不倚的成為了劉漢的外戚世家,他該是喜是悲?
太祖高皇帝立國以來,後經王莽篡漢,當今大漢朝君臨天下,自世祖光武皇帝中興漢室後,已享國祚三百餘年。
伏氏本是伏羲後裔,徐州琅琊大族,以經學傳家,祖輩經學大儒迭出。
秦時焚書,十六世祖伏勝於壁中藏尚書。漢初,僅存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勝以年九十餘,老不能行,乃使晁錯往受之。至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舉壟斷官學,後所學今文尚書者,皆出其門。
及至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是漢室宗親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中興漢室。
七世祖伏湛屢得光武帝信任,後封為不其候,伏氏便為之顯貴。順帝時,曾祖父伏無忌為侍中屯騎校尉,其母為高平公主,孫女為順帝貴人,而到父親一輩,雖無太多經學建數,但父祖遺澤尚在,至從父伏完,娶桓帝女陽安長公主,琅琊伏氏由此,世代皇親國戚,顯赫一時。
從父即伯叔父,伏完乃是伏泉父親行蹤,自他父母因為瘟疫早亡後,一直由伯父伏完撫養。
初聞段熲逮捕太學生,伏泉心裏極其不平靜。因為前世十分愛三國的他知道,如果任由曆史繼續發展的話,再過一個月後,段熲會按照按照曹節、王甫、袁赦的指示,處死反對王甫的鄭颯、董騰等宦官,並以謀反罪汙蔑逮捕了桓帝的弟弟勃海王劉悝及其妃宋氏。
因王甫曾與劉悝有怨,這一次潑了髒水怎麼會讓劉悝逃脫,掀起謀反大獄,將其親戚或抓或殺。宋氏除直係親屬因是皇後族人幸免,其餘人等皆難逃脫,而自己無巧不巧,親身母親正好就是勃海王妃的親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