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大鬧汴京(1 / 2)

自晚晴離開杭州後,便一路飛奔,除了晚上睡覺毫無停歇,僅用十五天時間就趕到了汴京。這速度竟比一路拔毛的何清源快了五、六天,那月兒丫頭年紀尚小,經不住這番奔波,一到汴京便累倒在床。

幸虧帶來的倆名夥計還算精幹,在馬步街附近的小巷中租了兩間民房。也是為了生活起居方便,男女分開各有一間房,又找來了郎中。月兒也隻是累著了,加上有些水土不服,喝了藥,睡一晚就好了一些。她怕因為自己耽誤了姐姐的正事,便硬撐著起床照料自己。

晚晴見她生活還能自理了,盡管有些不放心,但也顧不了太多了。對她好言囑咐一番,帶著兩名夥計就出門去了。

這次她從杭州帶來了許多特別印刷的報紙。這份報紙將杭州貪腐案的來龍去脈清清楚楚、源源本本地寫了出來。當然,這篇報告的重點不是批判貪官有多可惡,也不是為了宣揚成果有多喜人。重點是為了辦成這案子,付出了多少辛勞與努力。

文中把幾個主要事件象說故事一般添油加醋的描述出來,說什麼章知府明查;徐誠忻暗防;劉團練引兵待發;杜子騫一錘定音。連紫瑤姑娘也因為傳遞消息、協助徐誠忻成了有功之人。著重把那晚徐誠忻在依翠軒如何智鬥三公子,救下紫瑤主仆的經過活靈活現地講了一遍。

章知府、杜子騫、劉團練還有馮虎這一幹人自不必說,他們都是朝廷中的人,事成之後有嘉獎有升官。唯有民間義士徐誠忻卻惹上了一身官司,然而,這官司又有些不明不白。她將經過說了一遍,故意留下諸多疑點,也不點破。隻說那證人李方現已逃匿,但徐誠忻卻不知何故正押往京城。

為博取同情,文章的最後又言徐誠忻的結發妻子沈氏為求再見夫君一麵,已獨自來汴京。每日侍於刑部門口,甘為望夫石。而義妓紫瑤為了報恩,不辭辛苦,隨徐千裏奔波,一路服侍,實是令人感動。

晚晴行文頗有章法,縱觀全文,雖無怨言,讀之讓人生暗恨;雖無悲詞,也由不得讓人掩卷長歎。

倆名夥計雇了些短工,將這份報紙在京城各處連發了兩天。而晚晴自己果真如報紙上所說,每天立於刑部門口。她本以為最多等上二、三天相公也就到了。誰知那何大人為了撈銀子,行程慢得很,一等就是六天。

再說這京城的百姓,本來對杭州的貪腐案有所耳聞。現在街頭巷尾的報紙一發,人人好奇,人人打聽。僅兩天時間,便傳得滿城風雨。又有好事者特意跑到刑部門口,一看果然站著一位女子。

刑部裏麵的人也發現這幾天門口老是站著一位女子,問她隻說是等自家相公,也不多言,就隨她去了。後來事情鬧大了,才知道怎麼回事,當時也沒怎麼在意。

百姓們議論了二天,突然回過味來了:這中間的是非曲折耐人尋味啊!憑什麼你們當官的個個都得了好處,人家一個老百姓幫了忙還惹上一身官司。這官司又是如此糊裏糊塗,這中間必定有詐。

第三天,各種傳聞版本紛紛出台,有說好也有說壞的,但更多的人相信徐誠忻是被人設計了。一時間民怨紛紛,把矛頭指向刑部,說你們刑部無憑無據,憑什麼抓人家。何況他還是對朝廷有功的,這中間是不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內幕啊!

老百姓的想像力是無限了,於是各種黑刑部的段子一個一個冒出來。雖說這些隻是經不起推敲的謠言,卻很能蠱惑人心,第一個跳起來的自然是士林中人。北宋時期言論相當自由,當朝為了鼓勵進諫,從來都是不因言獲罪。這一政策漸漸的使讀書人染上一種習氣:以直言犯上為榮。

特別是國子監的學生,個個年輕氣盛、剛直不阿,巴不得找個由頭直言進諫一番,不管結果怎麼樣也是個大出風頭的機會。徐誠忻這件事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一幫人商議一番,揚揚灑灑寫了一篇幾千字的宏文,聯名上奏。

文中開頭大談為君之道,帝王應該有三大道德,便是仁、明、武。仁是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明是知道義,識安危,別忠愚,辨是非;武是以道為準,決斷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三者兼備,國治民安。缺一則衰,缺二則危,三者俱缺,就要亡國了。

然後又大談如何禦臣,談完了又說治民、信民、愛民,從而得民心等等。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東西,倒把太後、皇帝當小學生一般教導了一遍。把太後看得莫明其妙、鬱悶不已,直看到最後,才明白原來京城裏出了這麼一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