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宋義商(1 / 2)

當天下午,知天下突然發行了一份號外,報紙的首頁隻印著一行字:明日午時三刻,東華門外,菜市場,敬請蒞臨。剩下的版麵是一幅大大的地圖,將準確位置和路線清清楚楚地標注在上麵。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消息,一個多餘的字也沒有。

一時間京城百姓議論紛紛,完全搞不清這是什麼意思。有許多人特意跑到菜市場,發現那裏正在搭一個大大的簡易台子。上去一陣打聽,竟沒有人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

那個時間,這個地點,通常都是人流最密集的。於是便有許多謠傳猜測,有的說是要殺囚犯;有的說是一個大班子要來唱戲;也有的說是某個大戶人家要在此拋繡球招婿。

整個下午,直到睡覺前,大家都在議論這件怪事,讓徐誠忻做足了噱頭。

至於那些官員,當晚通過各種方法讓他們知道當朝宰相章惇已經為災區捐銀五千兩。至於你們捐不捐看著辦,此事不強求,全憑自願,多少不拒......

第二天,報紙的頭版還是一行字,隻是將“明日”改成了“今日”。其餘版麵清一色的災區消息,將受災地區的種種境況一一描寫出來,並且配有不少淒慘的圖畫。當然也有一些社論式的文章,從各種“高大全”的角度闡明國家需要一方有難,八方支持的良好社會風氣。

報紙的最後還有兩張表格,上麵分別記錄著私人及商家已經向災區捐款的人錄。私人一欄裏章惇的大名以五千兩銀子排在頭位,後麵密密麻麻還有許多人。這些人大多是接到消息的朝廷命官,還有是報社的夥計,以銀兩的多少排名。

商家的卻隻有“知天下”報社一家,捐的銀子是一萬兩。兩份不表格的最後還有一行粗體字:同胞們正饑寒交迫,你捐了嗎?

這份報紙一出,百姓們終於知道是怎麼回事了。要不要捐款百姓們還猶豫不決,但這樣的熱鬧都是喜歡看的。

捐款這種事,徐誠忻經曆得不少,那些套路他看多了也學會了。隻是苦於沒有好的媒體平台,要是能有個多媒體播放畫麵,再配上音樂、旁白,非把這些大宋百姓個個整哭了不可。

現在能用的隻有聲情並茂的演講了,找了幾個口才不錯的,加以指點,輪流上台演講。這邊在演講,那邊還不斷的有人捧著銀子上來捐,這些人有官也有民,多數是他認識的。本來他還想過要不要找幾個人來扮成災成來訴下苦,後來想想還是算了。雖說這款的確是為災區募的,但戲不能做得太假,不然銀子拿得不安心。

這樣鬧了一陣,果然帶動了不少心善的百姓上來捐款。每一個來捐款的人,都被一位帳房先生記下來,這是一份功德,古人還挺在意因果報應的。

私人募捐的第一名還是章惇,果然沒人敢越過五千兩的。官員們都按照自己的職位大小、品軼高低適合出錢,算得嚴絲合縫。商家的排位還是沒變,來捐的也都是一些小商小鋪,銀兩也不多。也是因為時間緊迫,要不然,以知天下的身份給那些大戶們點撥一下,必有不少人願意出這個錢的。

徐誠忻現在是官,場麵上的事不宜出麵,隻是躲在一旁暗暗指揮。他正想著如何讓那些大戶出點血,突然聞得外麵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出來一看,隻見一隊宮人站在場中,王旭手捧聖旨正在那兒宣讀。

原來聖上今早聽聞知天下在此募捐銀兩幫朝廷賑災,龍顏大悅,立即下旨褒獎,賜報社以“大宋義商”的稱號。一塊由聖上親自題字的金字牌匾,上麵掛著紅綢,熱熱鬧鬧地被送上台子,讓諸多商家羨慕不已。

不過他們想得到這個稱號也還有機會,剩下還有九塊牌匾就放在邊上,言明委托報社賜給貢獻最大的商家。此消息一出,京城裏的商家頓時炸天了鍋,皇帝親筆題的字,再加上“義商”兩個字,那在堂前一掛,絕對是一塊金字招牌。別的不說,光這份榮譽也是夠幾代子孫牛逼了。

王旭帶著一幫太監笑眯眯地走了,台上的主持人開始大聲忽悠:“各位看官,各位掌櫃:聖上說了,朝廷裏本不缺這點銀子。但京城的百姓能主動出資支援災民,足見我大宋子民急公好義之純樸民風,值得裹揚。這些牌匾,其中的好處我就不多說了,要在平時化多少銀子都換不來的。我也不耽擱大夥兒時間,就半天時間,誰捐得多,誰就把它扛回去......”

“我捐五萬兩!”台上那位話還沒說完,性急的就開始動手了。

“六萬兩!”

“八萬兩!”

“再捐一萬兩!”

這哪是捐款,簡直就是拍賣。

一張大紅紙掛在台上,上麵注明捐款最多的前九名掌櫃,銀兩數目不斷地翻新。京城裏的富商大賈聞風而動,排行榜一改再改,那銀子數目是蹭蹭往上跳,看得徐誠忻眼皮直跳。尼馬,早知如此還捐什麼款,直接問哲宗討幾幅字拿來拍了不就完了嘛。

越接近酉時捐款越瘋狂,為擠進前九名,許多人直接站在台邊隨時往裏麵扔銀票。終於到了酉時,這場鬧劇總算是結束了。得了匾的個個敲鑼打鼓,開開心心地回去了。許多扔了銀子沒得到的隻怪自己自不量力,暗自懊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