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由晚晴執筆,徐誠忻連上二道折子。一是建議朝廷重開武舉,章惇一點頭這事議了沒一會兒就定下來了。第二件是裁軍,朝臣們各抒己見,有同意的有反對的,也有建議慢慢來,化上三五年時間來辦它。
哲宗拿不定注意,最後問章惇的意見。章惇回道,此事關係重大,牽涉太廣,不能一蹴而就,可從長計議。王修與呂商英不樂意了,徐誠忻也不甘寂寞,與章惇為首的文臣據理力爭,爭到後來也沒爭出個結果來。
大家爭得麵紅耳赤,哲宗他老人家倒是一副安逸的模樣,最後發下話來:此事容後再議,退朝。
回宮後,又把徐誠忻叫來按撫他幾句,又問起鐵衛營擴編之事。
徐誠忻便把他與王修商量的辦法說了,哲宗聽了也沒什麼意見,就囑咐他幾句讓他去辦了。
一紙公文下去,下麵便開始忙起來了。各路禁軍中抽調的兵丁源源不斷地送往鐵衛營,讓陳友直之流興奮不已。營盤擴了又擴,裝備馬匹由兵部調派,他們隻需要好好訓練他們就成。鐵衛營本來就名聲在外,那些禁軍雖然資格老點,卻也不敢托大。再加上徐誠忻訂下的軍規極嚴,用不了多久便開始走上正軌。
徐誠忻又抽空跑了幾趟軍器監,火槍火炮加足馬力生產,北上的戰馬也不斷送來。按他的設計,三萬步兵,五萬騎兵,二萬槍炮營,這樣的配置能攻能守,十分均衡。
兵馬軍械正在一步步到位,估計不出三個月就可以全部完成。徐誠忻又開始著手準備軍官學校的事情,兵部倒是有不少熟讀兵書的武官。但考慮到實踐經驗的重要性,他又將易州的曹方調來擔任教官。鐵衛營的諸將也沒讓他們閑著,命他們定期到校授課。
這個命令讓董統他們緊張得不行,忙不迭得翻書準備。徐誠忻笑道:“你們看什麼書,書上的東西兵部自然有人教,你們的長處在於實戰經驗。把你們的真實感受說給他們聽就行了,他們缺的就是這個。”
重開武科的消息讓天下武人喜笑顏開,加上《知天下》報社不遺餘力的宣傳,學武之人越來越多,北宋的文弱之風正在不知不覺的改變。徐誠忻開武科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想從中能選拔出多少人才,主要還是想提升武官的地位。隻有這樣,大家才會重視軍人,才能有更多的才學之士投身行伍,從而增加大宋的國防力量。
同時讓他料想不到的是,這一係列政策的實施,讓他在軍中的威望與日俱增。武官麵對文人再也不會有自卑之感,軍中又以能入鐵衛營為榮,因為它是徐誠忻的嫡係部隊。
一連忙了十多天,徐誠忻才把諸事的大框架搭好。哲宗已經催了他好幾次了,江南經略使之職未了,也不便滯留太久。
其實揚州的事一辦,再加上潤王已經倒台,對哲宗來說江南的事也沒多大好擔心的。餘下的就是掃除倭匪這件棘手的事,還有徐誠忻執意要辦的興建海軍。哲宗估計這些事都不是一年兩年可以弄出成就來的,他是想讓徐誠忻過去先摸摸情況,回來再商量個具體可行的辦法。
諸事交待完畢,徐誠忻就帶著幾名親兵啟程趕往揚州而去。臨行時晚晴她們不放心,曾勸他多帶些人在身邊,要是再碰到那夥山賊就麻煩了。
徐誠忻笑道:“現在趙顏已經自身難保,哪還有功夫來找我麻煩。再說,我帶得人多了反而目標更大,人少行動起來又快又隱密,沒幾天就能到揚州了。”晚晴和趙舒想想也有道理,便與他依依惜別。
徐誠忻一行走得比較低調,一路果然非常順利的就到了揚州。
揚州的局勢已經趨於穩定,在牛畂的建議下,府下的各個空缺均已補上。楊煥立下兩件功勞也升任揚州團練使,成東山營的主將。
唯有劉武仍是鬱悶不已,事情的來龍去脈範斫雖告訴了他,但對於那兩個女刺客總是耿耿於懷,恨不能再與她們大戰三百回命。徐誠忻便安慰他說,你輸給她們實屬正常,以她們的武功就算是十個劉武也未必打得贏。
劉武聽了更是鬱悶,心想老大,你也太不會安慰人了。
徐誠忻也並不在意,揚州的事一了,他就急著要繼續南下。巡視江南各路倒並不怎麼放在心上,主要還是想盡快去明州,主持造船建海軍的事。
在揚州停了二日,徐誠忻便與牛知府辭別。現在淮南東路的轉運使與揚州通判人的選還在吏部扯皮,牛畂便率本地大小官員為欽差送行。揚州的百姓也來了不少,畢竟他辦了這麼多貪官,老百姓還是很感激的,這出城的一路倒也風光無限。